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100.174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鼓吹樂歷經各朝代的沿革,累積了豐富的曲目,也延伸出多變多樣的展演形式;而「陣頭」形式的呈現,更賦予了鼓吹樂儀仗、渲染熱鬧氣氛、壯大排場等功能及實用性,進而普遍的流傳、運用於台灣的漢人社會中,雖然展演的形式與內容不斷在演變當中,亦無損其在人民的生活、禮俗及信仰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論文的論述重點為「鼓吹陣頭」,即以陣頭為活動方式的鼓吹樂。第一章以主奏樂器(嗩吶)形制的不同作為分類的依據,並按各地實地調查及訪談所得,分別敘述,包括樂隊編制、出陣情形、演變沿革、曲目等;第二章則分述各式鼓吹陣頭在各類場合中的運用情形,包括該類活動的意義、時空背景,各類鼓吹陣頭在各活動中的角色、功能、配置原則、進行流程、常用及特定曲目等,亦包含已失傳的鼓吹陣頭活動;第三章為音樂內容的紀錄與分析,分成樂曲結構、音樂型態及樂器與樂隊三部分。

參考文獻


1959 《治台必告錄》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7種(原著刊於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
1957 《東瀛識略》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2種(原著刊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
1957 《台灣割據志》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種(原著於清道光二年入藏,西元1822年)
1961 《重修台灣縣志》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原著刊於清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
1962 《重修鳳山縣志》 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原著刊於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

被引用紀錄


黃勃翰(2015)。台灣北管戲曲的禁忌與習俗〔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5.00007
吳彥德(2011)。從北管什音團看台灣傳統音樂陣頭的發展與傳承〔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1.000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