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朝音樂歷史研究 《論文大綱》 李 宏 真 本文共分為上、中、下三卷: 卷上 中國北朝(西元386-581年)時勢與文化 分為三章。北朝的時間界在西元386年,為拓跋珪即代王位於盛樂,(在南朝的時間是東晉孝武帝太元11年。)至西元581年,楊堅滅北周的這段時期。 五胡各民族簡介,其中鮮卑族較詳細的介紹其文化。介紹從拓跋部落聯盟的建立、歷經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 在北朝文學概略方面,介紹北朝詩人、北朝駢文、北朝的散文、北朝樂府等。 在北朝音樂文化方面,介紹北朝雅樂的三個起源、北朝的雅舞及音樂文化的交流。包括西域音樂龜茲樂、西涼樂及佛教、道教音樂交流情形。 卷中 中國北朝民歌 分為四章:根據胡懷琛的理論說明民歌的起源的六個原因及中國民歌實質上的變化。並介紹民歌自然寫作,與文人作品不同的特徵。 根據孔德理論,介紹《梁鼓角橫吹曲》及鮮卑的北歌。從四種古今書籍中收集到的北朝民歌,共收475首,除去了重複,得210首。分為戰歌、戀歌等七類。其中戰歌所佔的比例最高。 分析北朝民歌的形式結構,七言四句、五言四句為基本結構。列舉10則北歌的著名故事,如民族起源傳說的〈詰汾二帝諺本事〉、敘述政權滅亡的〈元家世將末本事〉、呈現北朝音樂舞蹈文化的〈咸陽王禧本事〉、〈楊白花本事〉、〈老嫗吹篪本事〉、〈敕勒歌本事〉等。 卷下 中國北朝音樂與舞蹈 分為六章,主要介紹北齊舞蹈《蘭陵王》樂舞,列舉任訥、傅芸子、常任俠等人研究結果。 北周蘇祗婆琵琶七調的音樂理論,列舉鄭譯、王光祈、向達等人的研究成果,並比較印度「庫幾米亞馬來碑」的銘文。結論為:蘇琵琶為四弦琵琶。 列出近世紀中國大陸出土北朝重要音樂文物資料的圖片。 介紹北朝石窟藝術,包括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並整理出石窟中出現的樂器形象。 最後,從現代錫伯族民歌尋求與北朝民歌的關係,並簡介錫伯族的傳統舞蹈、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