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158
  • 學位論文

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研究:兼論蘇軾形象與李公麟白描風格的發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本文首先從《後赤壁賦圖卷》的基本資料出發,透過著錄與畫作現存題跋和印章,推論其下限,其次透過畫中空間、樹石的筆法特質,將年代定位於南北宋之際,並進一步推論畫卷最後二景在筆法與空間安排上與前六景不同,屬於明初風格。畫中文字從圖文安排、敘寫文字特色以及書風的特質,推測屬於明中期受文徵明影響的書家。畫中最原始的地方應為第二景至第八景的內容,並藉由畫中梁師成的鑑賞印(1126),做為此畫年代的下限。 其次《後赤壁賦圖卷》在圖文關係的詮釋上,對文字細節忠實呈現。透過畫面安排帶領觀者進入文意的境界,體現畫家對蘇軾與週遭人物的關注以及生活自在的描繪。蘇軾的形象在《後赤壁賦圖卷》中以不同的手法成為各段場景的重心,日後雖有不少表現蘇軾形象的畫作,由於關注的角度不同,畫作呈現的面貌也有所不同。 最後透過喬仲常《後赤壁賦圖卷》的筆法特質和圖文關係,連接喬仲常與李公麟在畫風的特質,並進一步討論南宋的白描敘事畫,如張激的《蓮社圖》,畫中文人互動的情形與《後赤壁賦圖卷》有所相近;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七月》,畫中對文本的詮釋有其拙趣的安排亦與《後赤壁賦圖卷》接近;另傳李公麟《陶淵明歸隱圖》,畫中對陶淵明形象與居家生活亦延續《後赤壁賦圖卷》的特質。透過上述畫作的分析,理解《後赤壁賦圖卷》與相關畫作的共通性。而現已不存的李公麟白描敘事畫特質,則透過《後赤壁賦圖卷》加以彰顯和印證。

參考文獻


王國櫻,《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繪畫風格與意義網路〉,《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頁78-80。
王景鴻,〈蘇東坡著述版本考(下)〉,《書目季刊》,第4卷第3期(1970年3月),頁41-82。
王景鴻,〈蘇東坡著述版本考(上)〉,《書目季刊》,第4卷第2期(1969年12月),頁13-54。

被引用紀錄


張靜純(2014)。元 何澄《歸莊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9022007145045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