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甲骨文形聲字為主要研究對象。過去對形聲字研究的焦點一直放在《說文》小篆。小篆雖也是古漢字的範疇,但距離甲金文畢竟已有一段不少的時間,本來的面貌已多所改變,用這種已經變化了的形體,去探究形聲字的結構規律,難免會發生一些偏誤,何況文字的面貌是長期演變的結果,光是平面、靜態的研究並不能充分掌握文字的發展和變化,在這種想法下,本論文欲藉著甲骨文形聲字現象研究,來探究漢字構形方式從象形、會意走向形聲字的發展,呈現漢字由無聲字轉變成形聲字的歷程。 本論文主要是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作為研究的範疇,所用的甲骨文字形材料則是以孫海波的《甲骨文編》為主要依據,再參酌姚孝遂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以下簡稱《類纂》),文例的選取也以《類纂》為主,視情況酌加個人意見及修訂。 本論文總共分成七章。 第一章是緒論,表明研究動機、研究意義、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三、四、五、六章是本論,就甲骨文字形聲字的現象,分析形聲字產生的途徑及變化,先述定義,後舉例證,一一加以說明。第七章是結論,總合以上的內容,歸納各章的結論。 在本論部分,第二、四、五、六章所舉的例證,皆分三個次第探討。 一、形義的考釋。旨在探討文字的初形本義,先陳述各家的考釋,再從各家的說法中找出信而有徵的結論。 二、形聲化的過程。旨在探討甲骨文字從無聲字到有聲字的過程,並透過用法的分析,探知這種轉變的可能原因。這部分討論用到的聲韻問題,韻部依據陳新雄《古音學發微》,聲紐則採用傳統黃季剛古聲十九紐的說法,並參酌時賢的意見。 三、字形表。每一字例之後皆附字形表,旨在利用圖表,讓這個字例在甲骨二百多年的演變,一目了然。 第三章的討論則以分類表格為主,透過甲骨時期單純形聲字比例的統計,呈現單純形聲字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