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41.193
  • 學位論文

毛《傳》、鄭《箋》訓詁中的經學建構與文本意識

none

指導教授 : 王基倫

摘要


本書旨在研究《傳》、《箋》如何藉由解釋《詩經》而建構其經學思想?其建構的經學思想之整體面貌又為何?《傳》、《箋》是否只注重發揮經學思想,而罔顧文本?如果其並非全然罔顧文本,則在其建構經學思想的同時,發現並論述了《詩經》的哪些文本特質?其所認識的文本特質對其訓詁又有何影響?綜括地說,本書就是要藉由現存唯一部完整的漢代《詩經》注解,來展示《詩》如何被漢代訓詁學家建構成「經」,而在其被建構成「經」的同時,又開啟了哪些可能性? 針對上述問題,本書嘗試提出《傳》與《箋》的訓詁中,其實存在兩個相輔相成的觀念與方法:「經學建構」、「文本意識」,這兩個概念是後設地建立在以下觀點而提出的:首先,應該重視訓詁中蘊含思想此一命題,並藉此重新觀察學術、思想史。其次,不合文義或錯誤的訓詁並非一無意義,反而可藉此探究訓詁學家不惜違啎文義也要闡發的經學思想。 故「經學建構」意味「經」作為「經」的「經義」往往是有待發現的、甚至是有待於建構的,因此,嚴格地區分《傳》、《箋》之訓詁是否合於文本義,凡不合之處,大多可以視為《傳》、《箋》的「經學建構」,而合於文本的部分,也可以分辨出《傳》、《箋》所新增的經學觀念,據此,便可描寫出《傳》、《箋》藉由解釋《詩經》所建構之經學思想的整體面貌;而「文本意識」則旨在描述相較於《傳》、《箋》建構經義時,種種違背文本意義的建構之外,或指認《詩經》文本性質的論述,或根據文本的性質來闡發《詩》義的自覺。並且進一步將此二概念加以推衍,也可以作為重新觀察中國經學史消長演替的一個視角:時代越晚,經學家的「文本意識」就愈發強烈,於是如何合理地在文本結構中闡發、傳承既有的深刻經學義理,便成為後來者任重道遠的新問題。 本書除了緒論、結論以外,共分五章,前三章依次從經學、訓詁學與文獻學等方面,對《詩序》、《傳》、《箋》進行討論,嘗試較完整地理解其成書歷程、體例對其訓詁、解經觀念的影響,奠定後二章重新論證其「經學建構」與「文本意識」的基礎。第四章,討論《傳》、《箋》訓詁中的經學建構,主體部分以疏解其訓詁例證組成,並全面展示了《傳》、《箋》藉由訓詁所建構的經學思想之面貌。第五章,討論《傳》、《箋》訓詁中的「文本意識」,主要由訓詁例證的疏解組成,探討了《傳》、《箋》在訓詁中,對《詩經》文本特質的論述,以及「文本意識」對其訓詁的影響。

關鍵字

毛詩 詩經 毛傳 毛詩故訓傳 鄭箋 毛詩箋 訓詁 經學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傳世《詩經》著作
〔舊題漢〕毛公傳,〔漢〕鄭玄箋,〔漢〕鄭玄詩譜,〔唐〕陸德明音釋,〔唐〕孔穎達等正義,〔舊題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臺北:新文豐,1977年1月,影印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宋〕歐陽脩:《詩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9月,《四部叢刊三編》景印吳縣潘氏滂憙齋藏宋刊本。
〔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黃靈庚等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4冊。
〔宋〕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四庫全書》,第71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