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中本聰首次提出區塊鏈(Blockchain)概念以及世界知名的比特幣(Bitcoin) 以來,世界上已經提出了許多種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 (Crypto currency) 。現在主流的加密貨幣如以太坊(Ethereum) 或萊特幣(Litecoin) 等,他們每秒的交易時間都受到共識決的限制,使得他們的TPS都不太高,萊特幣約 50 TPS,以太坊約 20 TPS,比特幣更是只有不到10 TPS,而現在主流的支付系統 VISA 則是達到每秒 6000筆交易,所以目前主要的加密貨幣都是被當作股票投資,比較沒有辦法廣泛應用在生活中。近期(2019/06),Facebook提出一個全新的加密貨幣 – Libra[1],和以太坊一樣有拜占庭協議的容錯機制和使用默克爾樹(Merkle tree)來保證整體交易的完整性,且他們宣稱他們的TPS可以達到每秒1000筆交易,可以用在小額支付的場景,但這點被許多人所質疑。 因此在本論文中,我們將Libra所使用的Merkle tree- Jellyfish Merkle tree來和我們實驗室中具有快速索引定位功能的tp-Merkle tree來做實驗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