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63.51
  • 學位論文

《干祿字書》之形體學考察

none

指導教授 : 杜忠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干祿字書》係唐代顏元孫所作,由其姪顏真卿於大歷九年(西元774年)書寫刻石並立於其湖州刺史東廳院,目的是為了糾正魏晉以來文字俗體紛雜的窘境。因該書內容切合時需,益以顏真卿優美的書法,故一時傳拓不絕,流布甚廣,確實達到規範唐代社會用字的成效,實為「字樣學」的經典著作。 其書先後經過唐大歷九年、開成四年及南宋紹興十二年之三次刻石,而後又有坊間種種抄本、鉛字印刷本的流布,幾經比對及篩汰後,本論文終以北京故宮「明拓本」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夷門廣牘本」為輔助比對所資。經分析後,「明拓本」《干祿字書》涵蓋字例共804組,依其小注,可分「上俗下正組」、「上通下正組」、「易混字組」、「竝正」、「上俗中通下正」、「上中通下正」、「上通中下正」、「上俗中下正」及「特別例」共九大類,本論文將之分章分組逐一論述。 有別以往靜態「偏旁分析」的比對研究,本論文採「漢字形體學」之動態演化的視角去考察《干祿字書》。其考察重點有三:一、盡可能找到該字初形或較早期字例。二、推索其筆畫、部件、偏旁部首乃至整個字形型塑之所以然。三、闡明文字形體遞嬗之過程。 所幸地不愛寶,20世紀以來,諸多考古發掘及研究成果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且方興未艾,提供了「形體學」研究上許多方便,然而亦因資料龐大,論文繳交時限的壓力下,故本論文挑了《甲骨文編》、《甲骨文字編》、《新甲骨文編》、《甲骨文簡明詞典》、《金文編》、《新見金文字編》、《古文字類編》、《甲金篆隸大字典》、《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秦文字編》、《說文新證》、《字源》、《古文字譜系疏證》、《金文常用字典》、《文字析義注》、《古文字釋要》、《睡虎地秦簡文字編》、《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張家山漢簡文字編》、《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戰國文字編》、《戰國古文字字典》、《碑別字新編》、《廣碑別字》、《顏真卿字典》、《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字形匯典》……等,利用這幾部重要的典籍作為主要參考的依據,再輔以其他工具書及古文字研究成果,期能為《干祿字書》中每一組字之形體問題,作初步探討並提出說明,實難言周全。 經考察後,可以清楚一字形體之流變,並說明該組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形體發展的脈絡中,了解《干祿字書》當時判定的限制及其結果是否允當,最終歸納考察後的漢字演化現象,以期對將來文字改革有所裨助。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先按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徐鉉注(陳昌治本),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頂淵文化,2003年8月。
3.﹝北齊﹞顏之推著 :《顏氏家訓》,蔡宗陽:《新編顏氏家訓》,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