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224.246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永字八法」之「側、勒、努、趯、策、掠、啄、磔」是最具指標的「書寫技巧」,東漢至唐的基礎討論,建構了「八法」之誕生,至唐以「永字八法」定名後,沿至民國一直都有新的詮釋,因此應理解「永字八法」乃眾人集體智慧之結晶,雖有各自表述紛亂之弊,但亦有靈活不拘的開拓性。本論文為有效理解「永字八法」之意義,藉定義清晰的「基本筆形」、「複合筆形」、「轉折筆法」為討論工具,以進入歷來書論內容,目的為幫助習書者有效達成「八法該於萬字」以簡馭繁之目標。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唐】韋續:〈用筆法并口訣〉《墨藪》卷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2冊。
【唐】韋續編,虞世南著〈筆髓論〉《墨藪》卷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2冊。
【唐】孫過庭:《書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2冊。
【唐】張彥遠:〈晉衛夫人筆陣圖〉《法書要錄》卷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2冊。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