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區域為中國大陸四川省的龍門山斷層南段,位於西藏高原東側,位處松潘-甘孜造山帶與華南古陸的交界上,故本研究區域逆衝斷層和走向橫移斷層密布,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亦發生在本研究區域附近。本研究利用磷灰石(apatite)和鋯石(zircon)核飛跡低溫熱定年法(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來分析斷層剝蝕量與剝蝕速率,並比較汶川地震活動的龍門山斷層中北段。 鋯石核飛跡年代顯示地層約在25-28Ma地層已通過鋯石封存溫度,且近斷層處鋯石年代為11-14Ma,顯示較高的剝蝕速率與較年輕年代。在汶川斷層北側剝蝕地層逐漸低於鋯石封存溫度,鋯石癒合年代的差異受控於斷層傾角的變化。磷灰石核飛跡定年顯示在龍門山山脈約3-5Ma,在高原內部約12-17Ma,顯示3-5Ma以來,構造活動集中於山脈前緣斷層。龍門山斷層南北向剝蝕速率及剝蝕量的差異,顯示由南向北漸減,25Ma以來,南段龍門山斷層相較於北段剝蝕量多約4.3公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