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209.231
  • 學位論文

巴爾托克『組曲,作品14』分析與詮釋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Béla Bartók 《Suite Op.14》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Béla Bartók 《Suite Op.14》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Béla Bartók 《Suite Op.14》

指導教授 : 張以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貝拉.巴爾托克(B?la Bart?k)在近代音樂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在巴爾托克的音樂中,不但大量的運用了民間音樂的素材,並且也結合了二十世紀各種風格及演奏的可能性。他運用了民間舞蹈的節奏、教會調式(Church Mode)、五聲音階(Five-tone Scale)以及多重調式手法,創造了獨特的作品風格。 巴爾托克的創作手法是以民間音樂為基礎,富剛強粗獷的節奏、超越主音音樂大、小調限制之外的音階與調式、尖銳的不協和音響以及濃厚的民族色彩等,無論在節奏感、曲調或音響的寫作上,巴爾托克均細心的注意到樂曲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本論文所探討的作品十四「組曲」創作於1916年。此組曲有幾種特點:一、其尖銳不協和的音響,異於後浪漫時期的和聲語法;二、樂曲中旋律的進行,主要利用了在弱拍上出現的重音,使得樂句偶有不對稱、不規律的特色。三、擺脫了傳統大小調性的聲響,而以中心音調性取代;四、在樂器的使用上,把鋼琴當作敲擊樂來彈奏,探索鋼琴各種可能性;五、在速度方面,巴爾托克在每一首樂曲都標上精準的節拍器速度及速度術語,反映出巴爾托克對速度的要求;六、在表情與力度術語方面,巴爾托克在譜上均有細微詳盡的區別;幫助彈奏者在詮釋時更能符合作曲家的原始曲意。 本研究一方面針對巴爾托克的生平、創作背景、樂曲風格特色進行探討,另一方面針對作品十四之創作背景、音樂創作手法,如調性、和聲、曲式與結構、節奏等,以及引用學者專家的看法,和個人的練習經驗來解決巴爾托克作品十四「組曲」中主要的技巧問題,提供詮釋上的建議。研究者期盼透過此研究過程,能幫助學習者更加深入瞭解巴爾托克的音樂思想及精神,並能彈出最符合作曲家民謠風格理念的演奏詮釋。

關鍵字

巴爾托克 中心音調性 組曲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史惟亮(1973)。希望音樂叢書(5)巴爾托克。台北:希望出版社。
光復書局編輯部(1996)。經典音樂家列傳(19)巴爾托克。台北:光復書局。
吳雅婷(1998)。淺談巴爾托克對二十世紀鋼琴音樂的貢獻。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7,301-334。
邵義強(譯)(2001)。青少年音樂入門。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村田武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