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5.46
  • 期刊

鹿港文化觀光發展政策之執行:以利害關係人角度

摘要


「一府、二鹿、三艋舺」,代表鹿港在臺灣歷史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現地豐富的古蹟與文化資產,以及工藝精湛的四位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工藝師,與龍山寺旁彈唱的南管弦音,營造出不同於安平與艋舺的獨特文觀光魅力,再加上,近10 年內政府以「工藝、美食、古蹟」大力行銷推廣鹿港,更加深國人對鹿港文化觀光不可取代的地位。基此,本研究選定觀光景點、古蹟群密集的鹿港為研究區域,欲探討鹿港於2006 年後邁入文化觀光發展最尖峰時期後,所衍生之觀光衝擊,對目前的鹿港社會、經濟、環境等影響為何?再者,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觀光重要的基礎,為使依附文化資源發展之相關產業,能永續發展,不同的利害關係人面對近10 年文化觀光政策,係究採支持、反對、混合或是漠不關心呢?最後,希冀提出鹿港文化觀光政策具體建議,提供公部門建議與參考。本研究試圖透過文化觀光與利害關係人理論,以深度訪談方式,訪談利害關係人對鹿港文化觀光近十年公共政策,以「鹿港慶端陽」與「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計畫」案例,進行分析與檢討。

參考文獻


嚴長壽(2002)。《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劉以德(2012)。《從歐洲經驗看文化觀光之永續發展》,中法文化教育基金會,巴黎視野:21 期,頁13-19。
潘信如、沈易利(2015)。《觀光發展與生態旅遊對當地居民的影響-以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園為例》,島嶼觀光研究:8 卷4 期,頁69- 85。
藍冠麟(2014)。《鹿港鎮遊客空間分布與遊憩衝擊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地理學系學碩士論文。
魏瑞辰(2014)。《縣市改制後國立高中職改隸之利害關係人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 卷5 期,頁142-14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