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又稱白塞氏症候群,或口、眼、生殖器三聯症。病相當於中醫的「狐惑病」。是一累及多系統、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為血管炎。其主要特徵是復發性口腔潰瘍、外陰部潰瘍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聯症,也可見到皮膚、黏膜、關節、動脈、靜脈、消化道、心血管、中樞神經等症狀表現。中醫學最初文獻記載始於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百合病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併治第三》中,其謂:「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對本病的臨床表現,狐與惑的概念和治療方藥等均作了論述,爾後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觀察與臨床多有著墨,本文探討中西醫病因、發病機制與病理、臨床表現,及中醫辨證論治及臨床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