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130.38

摘要


中醫古藉裡沒有肝硬化之名詞,但並非古代沒有這種病症與療法。 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內經•靈樞水脹篇》,即有:「鼓脹者,腹脹,身皆大與膚脹,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的論述,這已將肝硬化併發腹水諸症狀詳盡的描寫。 在三世紀初,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所著之「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方論中,更有黃疸腹滿之論治,如大黃硝石湯、硝石礬石散等皆為肝硬化併發黃疸症之良藥。 惟中醫古藉文獻中,輒將併發黃疸的肝硬化症列入黃疸門中,而肝硬化晚期所產生的腹滿、腹水症則列入「鼓脹門」。 若細推其論治指向,則腹脹、單腹脹、腹滿、黃疸未達腹水之情狀,則與現代醫學之早期肝硬化,肝功能代償期相似,而腹脹、腹水則與肝功能失代償期的晚期肝硬化相契合,只因年代不同,用詞遣字各異而已也。

關鍵字

鼓脹 單腹脹 腹滿 黃疸 肝硬化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