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29.144
  • 期刊

青少年中毒性休克症候群併發ARDS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之呼吸照護經驗

Respiratory Care Experience of NIPPV for a Adolescences with TSS and ARDS

摘要


個案報告目的:國內呼吸治療師在兒科病患照護經驗有限,有機會參與僅集中於少數醫學中心,本次個案爲一入住於本院小兒加護病房(PICU),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 TSS)青少年呼吸照護過程;依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對TSS之定義,疾病症狀包括有發燒、低血壓、紅疹、皮膚脫屑、嘔吐、總膽色素(Total bilirubin:正常值0.2~1.2mg/dL)2倍、血小板低於10萬/mm及血液培養爲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個案皆符合TSS相關症狀。爾後病人因呼吸急促、低血氧同時X-ray呈現bilateral lung infiltration,經醫師診斷爲TSS併發急性呼吸窘迫徵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當下兒科醫師暫不考慮以氣管內管協助通氣治療,經諮詢呼吸治療師建議並給予非侵襲性呼吸器(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協助治療,病人已成功脫離。文獻指出NIPPV可降低ICU病患插管率、死亡率及入住天數,但對於瀕臨呼吸衰竭之ARDS病患,臨床中大都主張應插管並合併機械通氣,而此次以NIPPV爲治療方式的個案爲青少年,在呼吸照護的臨床上經驗較少,在此提供個人照護經驗分享。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爲12歲青少年,因全身酸痛、食慾不佳、發燒及寒顫,由急診入住病房。住院第三天,持續發燒及呼吸喘入住PICU,開始時,呼吸淺快65次/分,呼吸音爲囉音(crackle),同時持續間歇發燒39(上標 8o)C。氧合狀態:PaO2/FiO2:82,AaDO2:590。胸部X光呈現bilateral lung infiltration,同時兩側肺部點狀結節及少許肋膜積水現象。在胸腹部電腦斷層檢查中亦確診有肺部結節疑似肺栓塞、少許肋膜積水、兩側肺下葉部分塌陷及肝脾腫大現象。問題確立:1.低血氧:TSS併發ARDS,依據實驗室資料,PaO2/FiO2:82,AaDO2:590;2.肺部擴張不全:持續呼吸淺快、肺部雙側肋膜積水,四肢無力、活動力降低。呼吸治療措施:1.低血氧:1.1使用NIPPV;1.1.1選擇全罩式(Full face mask):因張口呼吸,呼吸作功過大,使用呼吸輔助肌;1.1.2 NIPPV設定:初步設定S/T mode,IPAP:15cmH2O、EPAP:8cmH2O;FiO2:1.0;1.1.3脫離NIPPV:當FiO2:0.28,呼吸音:coarse,呼吸次數:28次/分,IPAP:12 cmH2O,EPAP:6cmH2O,改爲鼻導管(Nasal Cannula, NC)2L/Min。2.肺部擴張不全:監測肺部肋膜積水狀況,防止肺塌陷;觀察呼吸音及呼吸型態變化,是否持續有crackle、呼吸作功過速及體溫變化。結果評值:入住PICU第五天成功脫離BiPAP,使用NC:2L/Min,其SpO2≒99%,呼吸次數≒28次/分,呼吸音coarse,無使用呼吸輔助肌;胸部X光呈現雙側浸潤已改善、無肋膜積水,TTS臨床症狀亦逐漸緩解,最後於氧氣停止使用下,已成功順利出院。結論與討論:TSS於美國好發於年輕女性,主要爲使用衛生棉條不當所產生,但國情不同,在國內臨床是相當少見。個案於臨床雖有ARDS症狀,但因意識清醒,且兒科醫師暫不考慮氣管插管治療下,經由諮詢呼吸治療師建議,先使用NIPPV,突破傳統插管方式減少侵入性治療後遺症,有助於病人復原,最後在個案高度配合下,得以成功使用NIPPV治療及脫離。同時在病患發病初期,兒科醫師能即刻確立診斷及治療方向,亦爲協助個案及早痊癒的重要因素。此次經驗可見,顯見跨團隊合作治療是相當重要。因成人與兒童呼吸照護極大差異,期許未來呼吸治療師,皆能參與兒科照護團隊,提供全方位服務,提升專業照護能力多元性同時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局面。

關鍵字

非侵襲呼吸器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