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報告目的:早產兒常易發生呼吸窘迫症而使用呼吸器。另早產兒的呼吸型式多變,呼吸器設定和調整常不易,且呼吸器設定不當易造成肺傷害等併發症。近期呼吸器推出新通氣模式-神經調控通氣輔助(NAVA; 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模式,可依據病人膈肌電氣活動,讓呼吸器提供與病人同步的比例通氣模式;臨床使用結果顯示此模式可降低病人的呼吸功及早期脫離和拔管。本個案爲台灣第一位使用NAVA模式的早產兒,在此將經驗與大家分享。呼吸治療評估:第27週出生的剖腹產雙胞胎男嬰,體重1120克,Apgar score:7轉8分,呼吸微弱活動力差,CXR顯示雙側肺浸潤,有間歇性呼吸暫停、心搏過慢和發紺。呼吸器設定爲IMV模式、FiO2:0.6、PIP:13cmH2O, PEEP:5cmH2O, RR:40/58次/min; ABG:pH:7.22、PaCO2:56.5mmHg、PaO2:190mmHg。Hb由13.1g/dL降至9.8g/dL。問題確立:1.早產兒且有呼吸窘迫症和瀕臨呼吸衰竭;2.間歇性呼吸暫停(Apnea)、心搏過慢(Bradycardia)和發紺(Cynosis),簡稱ABC;3.疑似小血球性貧血,產前感染及產後臍炎。呼吸治療措施:1.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選用適當通氣模式和參數(例如:改用NAVA mode);2.監測間歇性呼吸暫停、心搏過慢和發紺發生頻率,拔管後改用經鼻CPAP或IMV,並留意Aminophylline的副作用;3.注意輸血前後Hb值變化,調整適當氧濃度,避免組織缺氧。注意感染有無惡化及抗生素使用狀況。結果評值:1.給一劑Surventa及插管用呼吸器後,呼吸窘迫狀況有改善。改用NAVA模式後,可用較低PIP值來維持適當且較同步的通氣並達脫離呼吸器目標,另可利用Edi訊號得知病人呼吸作功狀況;2.拔管後,經鼻CPAP或IMV,可改善ABC發生頻率,無發生Aminophylline副作用;3.病患輸血後Hb回升至13g/dL,感染狀況經抗生素治療後有改善。結論與討論:呼吸治療師在照顧病人時,尤其是這麼小的病人更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及評估能力,了解早產兒的呼吸生理及呼吸型式,給予最適當的呼吸模式,避免因呼吸器造成的傷害。新發出來的NAVA模式,具有單純的NAVA觀測模式和NAVA通氣模式,兩者皆具有偵測橫膈膜之肌肉電位變化(Edi)的能力(利用含有電極之鼻胃管來監測),可提供臨床另一種評估呼吸功及判斷呼吸器參數設置是否恰當的方法(即使在早產兒多變的呼吸型式下,也是具有監測能力)。而NAVA通氣模式,則可由呼吸器依照病人之Edi變化和臨床人員設置的NAVA level,自動調整吸氣期內之PIP值(即吸氣初期、中期和末期的PIP數值,可能皆是不同的),以更符合病人呼吸作功需求,更增加呼吸的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