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5.60
  • 期刊

運用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於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之呼吸照護

Respiratory Care of Using High Flow Nasal Cannula for Patient with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摘要


動機: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提供加溫潮濕(Heated and Humidified)後的高流量氣體,可沖刷病人的上呼吸道無效腔,穩定氧氣濃度、促進肺泡通氣效能與降低呼吸做功,並可於吐氣末形成正壓(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此個案於顱內出血術後發生高碳酸血症之呼吸衰竭,經非侵襲性正壓通氣治療(Noninvasive Ventilator, NIV)效果不佳,為避免再次插管,經與醫療團隊討論採用HFNC治療後成功,藉此分享以HFNC取代NIV使用在氣管內管拔管後之照護經驗。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為59歲男性,身高137公分,體重83公斤,BMI44.22。有高血壓、糖尿病、小兒麻痺、脊柱側彎病史,這次入院主要因車禍致顱內出血行顱骨切開血腫清除術,術後恢復意識後移除氣管內管,因淺快呼吸型態與高碳酸血症而使用NIV,設定ST模式,IPAP/EPAP為20/8 cmH_2O,呼吸次數12bpm,胸部X光呈現脊柱側彎與胸廓變形,橫膈位置升高(第5~第6肋間)(如圖一),支氣管鏡檢查結果為肺炎、痰液堆積與無效性咳嗽,動脈血液氣體分析為pH:7.370 PaCO_2:60.9mmHg PaO_2:90.6 mmHg HCO_3:34.4,二氧化碳堆積的情形未改善,嘗試改使用HFNC,氧氣濃度35%,流量40L/min,通氣與氧合的情形皆獲改善,接著採漸進式將氧氣濃度與流量調降,數日後改為低流量鼻導管3L/min,最後於出院返家。問題確立:1.低效性呼吸型態:由於病人的肥胖、脊柱側彎使橫膈上升,加上住院期間的臥床,導致肺容積縮小以及可能雙側肺下葉的塌陷,呼吸型態為淺快呼吸,最後通氣量不足造成低血氧與二氧化碳堆積。2.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MIP/MEP:-12/+16cmH_2O明顯吸氣與咳嗽力量降低,加上NIV與乾燥之醫療氣體導致病人吸入氣體之濕化不足,使得呼吸道纖毛清除功能下降而無法有效將之痰液清除。呼吸治療措施:1.使用NIV改善低效性呼吸型態,將I/E設定為20/8cmH_2O,由於未有效降低PaCO_2,且病人無法完全與NIV通氣同步,隨即改為HFNC(Vapotherm Inc.),初始氧氣濃度設定為35%、流量40L/min,再依病人臨床狀況進行調整。2.肺部復原治療:上臂主動運動以每日2次,每次20分鐘進行舉水瓶與擴胸運動,以維持肌肉等長收縮,並增加肌肉耐受性;呼吸道痰液清除治療以PEP正壓設備配合橫膈式呼吸、有效咳嗽技術與哈氣咳嗽(huff)訓練鬆動痰液,每日兩2次,每次進行20分鐘,以改善肺泡通氣灌流;將HFNC溫度設定為37°C,確保吸入氣體的相對濕度接近100%,絕對濕度約44mg/L,維持呼吸道纖毛清除功能(Mucociliary Clearance Function)。結果評值:1.使用NIV期間的PaCO_2為82.6mmHg,改為HFNC後的PaCO_2降為45.9mmHg(表一),呼吸次數<30次/分,無使用呼吸輔助肌。2.透過HFNC的濕化作用,病人的痰液性狀由黃色黏稠變為白色微稀,使用PEP後可自行將痰咳出喉頭,再經由抽痰將痰液抽出,痰量由每2小時抽痰減少為每日2~4次;胸部X光呈現肺炎情況改善橫膈位置下降(第6~第7肋間),顯示肺部擴張情形已獲得改善(圖二)。表格略結論與討論:臨床上拔管後二氧化碳堆積以NIV治療方式為首選,但因NIV面罩易造成病人耐受性差,而密合度不佳的漏氣問題也容易影響同步性而降低效果,而長時間的使用也使得病人的痰液變得黏稠不易清除。近幾年HFNC廣泛運用於低血氧性急性呼吸衰竭、心臟手術後之呼吸衰竭,在不插管患者、黏稠的呼吸道分泌物、肺纖維化或癌症的緩和安寧療護等也有良好的臨床效果(Roca et al. Critical Care, 2016),對於二氧化碳堆積病人的臨床效益,個案發表的數量與日俱增(Pavlov et al. Respir Med Case Rep, 2017),本個案由於本身疑似肥胖相關的低通氣量(Obesity Hypoventilation)或睡眠相關的呼吸障礙(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雖無法於本次住院期間確診,但在病人拔管後使用NIV無法改善二氧化碳堆積的情形,HFNC的介入提供了新的選擇,避免重插管的各項併發症,亦可作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