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報告目的:小兒的氣管軟化通常在2至3個月大時出現症狀,發生的原因可能是氣管的縱向彈性纖維減少或萎縮,或氣管軟骨的完整性受損,使氣道因為呼吸時的壓力變化造成塌陷,進而造成呼吸窘迫、無法有效的咳嗽及痰液清除,提高反覆呼吸道感染及呼吸衰竭的機會,但是隨著兒童的成長發育,氣管軟化有可能改善或痊癒。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igh flow nasal canula,HFNC)可提供流量大於2L/mins到60L/mins的加溫加濕氣體,且維持持續正壓通氣,搜尋文獻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尚未有HFNC應用於氣管軟化病童的研究,因此本文分享氣管軟化病童運用HFNC成功脫離呼吸器的呼吸照護經驗。呼吸治療評估:病患首次入院時為年齡2個月又22天的男嬰,因為喘、餵食困難、尿量減少,至急診求治,追蹤心臟超音波及胸部電腦斷層診斷病患為ALCAPA (Anomalous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症候群,接受手術治療而置入氣管內管使用機械通氣,通氣模式為IMV mode;術後多次嘗試脫離呼吸器,卻反覆發生二氧化碳滯留的狀況,經支氣管鏡檢查發現嚴重的氣管支氣管軟化,待呼吸狀況穩定後嘗試拔管,拔管後出現喘鳴聲且呼吸功增加,給予鼻罩式非侵襲性陽壓呼吸器(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or,NIPPV)使用,後改使用HFNC。問題確立:因為氣管軟化造成病患:1.呼吸功增加,通氣量不足;2.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困難呼吸治療措施:1.病患於術後插管使用IMV mode,呼吸狀況穩定後予以拔管,呼吸呈現喘鳴聲且費力,故予以使用NIPPV (S/T mode、IP:10 cmH2O、PEEP:5 cmH2O),追蹤ABG呈現二氧化碳上升,評估可能是呼吸道狹窄導致阻力增加及通氣量不足所致,故提高設定為IP:14 cmH2O、PEEP: 7cmH2O,增加每分鐘換氣量,以及提高吐氣末正壓;一週後改使用HFNC當作降階治療,流量設定為20L/min,最後順利脫離HFNC。2.予以提供具備加熱潮濕功能的呼吸器,每兩個小時進行翻身拍痰及抽痰,避免因為痰液滯留造成的肺部塌陷或肺炎感染。結果評值:1.拔管後給予NIPPV減少呼吸功,追蹤ABG及呼吸型態來調整呼吸器設定,穩定時給予HFNC使用,以10公斤以下的病童流量設定約為每公斤體重的兩倍(2 L per kg per minute),提供一個持續性正壓,增加肺餘容積及減少氣道阻力。2.定期追蹤胸部X-ray,注意是否有新出現的肺炎或浸潤增加。結論與討論:文獻指出氣管軟化的病童在1至2歲後可以改善,在這段期間給予一個CPAP,可增加氣管內管徑壓力、減少吐氣阻力及呼吸作功;而HFNC可以提供一個吐氣末正壓,並提供溫度達37℃、與100%相對溼度的氣體,亦可增加病患的舒適度,因此在此個案上HFNC為拔管後呼吸器的降階治療,希望本個案的照護經驗可對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些微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