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螫後的症狀大致分為局部瘙癢、全身性毒性症狀例如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及過敏反應三大類。嚴重者會出現溶血、腎衰竭、橫紋肌溶解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依據2012年柏林定義急性肺部瀰漫性發炎反應導致急性呼吸窘迫,若為重度(<100mmHg)其死亡率高達45%,採用低潮氣量(<6ml/kg)、高吐氣末陽壓可降低病人死亡率。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為49歲未婚女性,除子宮肌瘤開刀病史外,無其他特殊病史。於2019年11月25日被黑腹虎頭蜂攻擊,全身共有140個蜂螫包,入急診時意識清楚(E4V5M6)、血壓66/33mmHg、尿量減少,BUN/Cr:28/1.55、CK:3815,經診斷為過敏性休克(anaphylatic shock)及橫紋肌溶血症(rhabdomyolysis)給予analgesics、steroid、anti-histamine等藥物,後送醫學中心2019年11月25日胸部CXR呈現雙側瀰漫性浸潤,給予氣管內管插管及呼吸器輔助使用,因持續低血氧(P/F ratio:57)入加護病房。呼吸問題確立:低血氧性呼吸衰竭:蜂螫後產生過敏反應引發血管性水腫、肺泡微血管破壞造成的瀰漫性肺泡損傷,出現急性呼吸窘迫以至嚴重的通氣/血流比例(V/Q mismatch)失調,氧合狀況變差。呼吸治療措施:一、呼吸支持:採取肺保護策略低潮氣量通氣(Low tidal volume),呼吸器潮氣量設定4~6ml/PBW,維持高原壓(Plateau pressure)小於30cmH_2O及給予高吐氣末陽壓(High PEEP)並依氧合情形調整設定。二、預防呼吸器相關性肺炎組合式照護(VAP bundle care):因氣管內管的置入以致咳嗽反射變差、呼吸道痰液清除功能不良,易導致呼吸器相關性肺炎的產生,每日執行呼吸器相關性肺炎的預防措施如(1)依據洗手五時機正確執行手部衛生、(2)床頭抬高30-45度、(3)保持呼吸器管路通暢及排除積水、(4)監測氣管內管氣囊的壓力,維持壓力在20至35cmH_2O、(5)每日中斷鎮靜劑使用、(6)每日進行脫離評估等的組合式照護。結果與評值:1.2019年11月26日入加護病房,一小時後呼吸器設定採取肺保護策略低潮氣量通氣(6ml/PBW)及高吐氣末陽壓(14cmH_2O),三小時後P/F ratio由57提升至165.7;胸部CXR也有明顯改善(圖一)、(圖二)。使用呼吸器後第六天進行自主呼吸測試(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第七天成功脫離呼吸器。結論:及早採取肺保護策略應用低潮氣量通氣【6ml/kg(PBW)】,減少肺部並發症的發生率,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顯著降低了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