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209.87
  • 期刊

【論文摘要】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病人接受肺臟移植後肺部復原運動之成效

【論文摘要】Effect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for a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patient receiving Lung Transplantation

摘要


個案報告動機:主要探討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出現閉塞性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病人接受肺臟移植後之肺部復原成效;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病人約1-2年出現BO佔51.9%,出現不同程度呼吸喘的症狀約有84.4%病人,其次為咳嗽,隨著病程進展逐漸出現二氧化碳滯留及低血氧等;57.8%病人肺功能出現中度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當肺功能逐漸惡化且對內科治療無反應時,肺臟移植是最後一線治療;在肺移植等候期常因病情惡化,越來越喘,運動耐力和肌力下降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甚至肺移植後症狀仍持續存在;因此,透過介入肺部復原運動直到肺臟移植術後半年,能有效提升肺功能、運動耐力和肌力。呼吸治療評估:35歲女性病人於2015年9月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2016年9月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2018年7月出現漸進性呼吸困難和胸悶,2018年8月胸部電腦斷層顯示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圖一),血液氣體分析出現二氧化碳滯留(PaCO_2:81.8),改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治療(PCV mode; PC:20/PEEP:8);肺功能檢測結果FEV1:0.30L(預測值11%)、FEV_1/FVC:31.3%,診斷為:嚴重阻塞性換氣不全;需全天使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矯正高碳酸血症的狀況,隨著活動時呼吸困難,運動耐力下降情形越來越嚴重需要反覆入院治療,甚至全天臥床,因此,通過肺移植一系列審查後。2019年6月24日再次接受雙肺臟移植手術,術後第2天脫離呼吸器,使用高流量鼻導管(HFNC)裝置;進一步探討從術後開始介入肺復原運動,對病人痰液清除障礙、活動耐受力及肺功能的影響。呼吸治療問題確立:1.咳嗽功能不全導致呼吸道痰液清除障礙及肺擴張不全;2.活動耐受力下降。呼吸治療措施:1-1.使用高流量鼻導管裝置,最高可提供60L/min流量、37℃相對溼度100%,給予適合氧氣和濕度的輸送,維持呼吸道纖毛清除功能。1-2. 化痰藥物(Acetylcysteine 100 mg)吸入治療,每日3次。1-3.教導圓唇式呼吸、有效咳嗽和哈氣咳嗽(huff)技巧,使用振盪式呼氣正壓器(Aerobika),每次20分鐘。1-4. 給予間歇性正壓呼吸訓練(IPPB)加上吐氣末正壓設備(PEEP),每天2次,搭配誘發性肺量計(IS)每天至少4次(10-20下/小時)持續至術後3個月,改善肺部擴張。2-1.上和下肢阻力運動訓練-彈力帶、啞鈴、砂袋負重,每次執行2~3組(一組5下),約20分。2-2.有氧運動訓練以固定式腳踏車執行下肢運動,住院期間執行5次/週,每次40~50分鐘,依病人調整負荷瓦數,增加心肺耐力。2-3.出院後到呼吸復原中心,維持每週3次肺復原運動直到術後6個月;並教導居家復原運動,監督有氧行走訓練、爬樓梯、跑步機每天運動總時間達40~60分鐘。結果評值:個案肺移植後積極肺部復原運動,胸部x光(圖三)顯示肺擴張不全明顯改善及支氣管鏡(圖二)中呈現黃色黏稠痰液堆積(圖二-A),另一張呈現痰液堆積問題明顯改善(圖二-B)。術後六個月中運動訓練時因血壓偏高,訓練強度設定達目標心跳率50%(表一)。從肺移植前到術後六個月,在肺功能方面FVC從0.96L(30%)提升到2.69L(87%)、FEV1:0.30L(11%)提升到2.30L(86%)(圖四),30秒坐站測試從7下增加到24下,共進步71%,六分鐘行走測試從166公尺提升到425公尺,共增加259公尺,病人活動耐受力明顯提高,下肢肌力顯著改善(圖五)。(表格略)結論與討論:許多研究顯示肺復原運動訓練能有效改善活動耐力,提昇生活品質:此個案術後六個月持續每周3次至呼吸治療復原門診監督性運動訓練及教導居家自主運動,各項肺部復原成效評估,包括胸部X光、支氣管鏡、肺功能、30秒坐站測試、六分鐘行走測試距離和生活功能都有顯著改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