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87.207
  • 期刊

【論文摘要】成功移除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人氣切管的標準訓練策略分享

【論文摘要】Successfully Remove Post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Patient's Tracheostomy Tube with Standard Training Strategies: a case report

摘要


個案報告目的:短期無法脫離呼吸器時,醫療端會建議氣切手術來提供較好的呼吸道照護及增加呼吸器脫離的機會。但氣切病人呼吸器脫離成功後,氣切管往往成為病人身體與心理上的負擔,且家屬照護上亦會有某些程度的困擾及擔心,期望藉由一完善的氣切訓練脫離流程(tracheostomy corking trial),簡稱corking,來正確評估哪些病人適合移除氣切管(tracheostomy decannulation)成為一重要課題,故將照護經驗提出分享。呼吸問題確立:56歲女性,3/2因呼吸喘、咳嗽且痰多入急診治療,追蹤CXR顯示雙側肺部浸潤嚴重,進行A流病毒檢驗確診後,克流感治療並轉加護病房診治,3/5因喘、呼吸費力且血氧下降情形,追蹤CXR顯示雙側肺部浸潤惡化,且氧合指標(PaO2/FiO2 ratio; P/F ratio):87.9,診斷為A型流感併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予以插管並呼吸器使用,最後因困難呼吸器脫離,故於4/3進行氣切手術並轉呼吸照護病房續治療,4/23介入肺部復原運動,於5/17成功脫離呼吸器後轉病房,並於5/28出院且門診追蹤已三次,因呼吸及活動狀況穩定,故胸腔內科醫師建議入院進行氣切管脫離訓練,並計畫移除氣切管。呼吸治療措施與結果評值:7/22病人入住南部某地區教學醫院,經由氣切管脫離訓練照護團隊介入氣切管脫離訓練,並依據標準作業流程進行檢查與評估(圖一)。7/23執行支氣管鏡檢查,病人氣管內無肉芽組織增生情形;7/24進行corking訓練,執行前跟病人解釋整個過程及教導噘嘴式呼吸,以避免因緊張焦慮而影響訓練進行,病人訓練共計六小時,且無呼吸喘及低血氧情形;7/25依照標準作業流程成功氣切管移除(表一),並衛教如何發聲及姿勢擺位指導,當天並進行復健衛教,以促進氣切傷口癒合及增強呼吸肌力訓練,病人於7/30出院並門診追蹤中;經由電話訪問追蹤後續狀況,病人表示目前生活狀況良好,無呼吸不適或發聲異常情形,且氣切傷口已癒合。結論:氣切脫離訓練流程標準化(圖二),文獻指出除了可使臨床人員清楚如何評估病人及執行外,亦能使氣切管脫離訓練的病人在經過縝密檢查及評估後,得到安全的處理,成功脫離氣切管(Ratender Kumar Singh et. 2017; John Kutsukutsa MD et.2019),進而減少病人因氣切管帶來的身體及心理的負擔,並使生活品質得以提升,故在此作經驗分享。(表格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