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01.186
  • 期刊

【論文摘要】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拔管後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個案探討

【論文摘要】The Experience Of Respiratory Therapy in a Case Of Severe COVID-19 Us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 Post Extubation

摘要


個案報告動機: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的英文全名為High Flow Nasal Cannula,簡稱為HFNC,被稱作「高流量」與「濕化」的原因,是因配有加壓器和加濕器,比起傳統的氧氣治療(Conventional Oxygen Therapy, COT),可以提供更高流量的氧氣,同時具有濕度的氣流也可保護鼻黏膜;且可提供一吐氣末正壓、37℃相對溼度100 %濕熱氣體、降低上呼吸道阻力以減少呼吸做功。適用對象:肺部疾病、心臟手術後、缺氧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急性心衰竭、呼吸器使用病患拔管後的氧氣治療,甚至痰液排除困難的病人。個案為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插管,經治療之後,疾病改善,拔管後使用HFNC;本篇探討HFNC 對於呼吸器使用病人拔管後,預防肺部塌陷的效果。臨床主客觀評估重點:病患為79歲女性,過去病史:高血壓、血小板減少症(Thrombocytopenia)。此79歲女性病患因發燒、喘,被送往急診,因為呼吸窘迫及中度低血氧(P/F ratio:170),發生呼吸衰竭而插管,確診新冠肺炎,胸部x光顯示雙側多處肺浸潤(圖一),經由使用抗新冠藥物及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治療、呼吸器支持,在拔管後使用HFNC預防肺塌陷。呼吸治療問題確立:新冠肺炎重症拔管後預防肺部塌陷之呼吸治療處置。呼吸治療措施:1.因新冠肺炎重症插管,使用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之高吐氣末正壓、低潮氣容積之呼吸器設定,並且給予鎮靜劑及肌肉鬆弛劑。2.根據動脈血液氣體分析(ABG)、胸部x光、生命徵象、呼吸型態,逐步調降呼吸器的設定條件並進行呼吸器脫離訓練。3.拔管後使用HFNC治療,根據ABG、胸部x光、生命徵象、呼吸型態,逐步調降HFNC設定,並嘗試使用傳統氧氣治療。結論與貢獻:在使用呼吸器期間,經過藥物治療、翻身拍痰、抽痰,由胸部X光顯示左下葉輕度肺擴張不全,無明顯浸潤增加,整體肺浸潤改善許多(圖二),進而進行呼吸器脫離訓練: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模式:100%至70%,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ASV 25%,30分鐘,病人生命徵象皆穩定,拔管後使用HFNC(初始設定: FiO_2 40%, Flow 50L/min)預防肺部塌陷,HFNC使用1小時候的ABG:pH 7.406、PaCO_2 41.1、PaO_2 144.3、HCO_3 25.2、BE 0.5、SaO_2 98.9;根據COVID-19使用HFNC指引:2小時ROX(SpO_2/FiO_2/呼吸頻率):10.4(100/0.4/24);6小時ROX:12.9(100/0.35/22),皆≧4.88,代表病患使用HFNC治療能成功。於使用HFNC一天,根據ABG、胸部x光、生命徵象、呼吸型態,調降流速及適當的氧氣濃度(設定:FiO_2 35%,Flow 40L/min),ABG:pH 7.435、PaCO_2 40.9、PaO_2 132.3、HCO_3 26.8、BE 2.4、SaO_2 98.7,胸部x光(圖三)與拔管前一天差不多,並無更多肺塌陷情形,而後改使用傳統氧療設備後並無再發生低血氧及呼吸窘迫情形,順利轉至隔離病房治療。結論與討論:在以往的論文中,HFNC比起COT,HFNC較為顯著改善拔管後病人呼吸衰竭率及呼吸次數、增加血中動脈含氧量及再插管的比率。在新冠肺炎重症病人較無法精準測量呼吸器脫離指標,且擔心拔管後,病患肺部會有快速塌陷的情形,因此給予HFNC治療提供一吐氣末正壓預防肺部塌陷,並依據生理數據調降流速及適當的氧氣濃度。但因新冠肺炎重症於拔管後使用COT的個案數極少,故無法進行兩組完整比較。未來若有機會再進行更多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拔管後使用HFNC及COT照護經驗之統整。透過此次個案的照護經驗,提供參考,期望提升整體病人之呼吸治療品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