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100.166
  • 期刊

【論文摘要】應用電阻抗斷層成像監測肺小細胞癌併發藍伯-伊頓肌無力症候群病患呼吸器脫離之呼吸照護

【論文摘要】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in monitoring weaning process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 combine with 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

摘要


本個案為肺小細胞癌患者,因低血氧及高碳酸血性呼吸衰竭插管,併發藍伯-伊頓肌無力症候群(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 LEMS)。脫離期間因呼吸肌無力、咳痰能力差及肺擴張不全,導致低血氧及高碳酸血症,經藥物治療、血漿置換術、氣切手術及多次自主呼吸訓練(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SBT)後,仍無法脫離呼吸器,最終呼吸器長期依賴。個案因罕見的神經肌肉傳導異常疾病,故使用電阻抗斷層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監測呼吸訓練時肺部通氣狀況,依此制定治療計畫,並記錄其過程。臨床評估:病患為73歲男性,診斷肺小細胞癌病史。2021年11月開始全身無力,12月28日無法行走,2022年1月4日無法坐起及呼吸困難至急診求治。因低血氧及高碳酸血症,執行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治療。1月5日測試肺活量為600毫升,懷疑神經肌肉疾病。1月14日診斷為LEMS,給予肌力健(Altinon)藥物治療,1月18日拔管後使用高流量氧氣治療(high flow oxygen therapy, HFOT),1月19日因低血氧及高碳酸血症重新插管,1月28日執行氣切,2月5日起共執行10次血漿置換治療。氣切後使用不同方式SBT,如低壓力支持模式(low-pressure support)、人工氣道阻力補償模式(airway resistance compensation, ARC)、T型管(T-piece)及氣切氧氣罩(O2 collar);因病患於SBT過程多次發生低血氧、呼吸喘、左側肺部塌陷及心跳過速等問題,使用EIT監測顯示左側肺部通氣不佳(圖2)。2月22日因多次脫離失敗,且LEMS症狀並未隨治療改善,醫療團隊共同決策中止呼吸器積極脫離訓練。(表格略)呼吸治療問題與處置:問題確立:1.肺擴張不全/呼吸肌無力導致,特別是左側橫膈肌。2.痰液清除障礙/咳嗽肌無力導致。兩者皆與LEMS有關,病患於脫離過程中易肺部塌陷,導致低血氧及高碳酸血症,無法脫離呼吸器。治療計畫:1.配合病患生命徵象、呼吸狀況及主觀感受,並利用EIT評估肺容積分布情形,依此調整呼吸器設定及擬定呼吸照護計畫,嘗試使用不同自主呼吸訓練方法,如:low-pressure support、ARC、T-piece、O2 collar。2.藥物及血漿置換術治療原發疾病,並監測肺活量與最大吸吐氣壓力(表1)評估呼吸功能改善情況。3.脫離過程配合復健物理治療,漸進式改善病人呼吸肌功能。結果評值:1.脫離呼吸器過程中仍多次發生左側肺部塌陷,導致低血氧,胸部X光見(圖1)。2.EIT顯示左側肺部通氣不佳(圖2),可能為病患易脫離失敗之主因。3.肺活量與最大吸吐氣壓力趨勢表顯示呼吸功能並未隨治療改善(表1)。(表格略)討論與結論:EIT顯示左側肺部通氣不佳,並以胸部超音波證實左側橫膈肌無力,推測為病患脫離失敗之主因。在病患原發疾病未能顯著改善之下,醫療團隊共同決定中止積極呼吸訓練。常規進行呼吸器脫離訓練時,臨床僅能監測病患生命徵象及呼吸型態變化,無法得知實際肺部通氣狀況。而EIT藉由微弱的電流通過放置在胸壁的16個電極貼片,以獲得儀器模擬建立之肺部通氣成像。為非侵入性、無放射線暴露、安全、操作方便、價格相對低廉,且適合在病床邊執行較長時間的監測。若能以EIT影像輔助監測,可幫助醫療團隊更全面性評估病患肺部通氣分布狀分布狀況,有利於呼吸治療師臨床照護品質的提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