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報告動機:拔管後常見拔管後喉頭水腫(PELE=post-extubation laryngeal edema),嚴重者則發生拔管後喘鳴(PES=post-extubation stridor)(1.5%~26.3%),增加重插管率(1.8%~31.4%),呼吸器使用天數及加護病房住院天數,本次藉由個案拔管後出現喘鳴音,呼吸困難合併低血氧,導致重新插管的照護過程,討論如何評估,預防及治療PELE。呼吸治療臨床評估:此個案為28歲女性,身高158cm,BMI 30.3(75.7kg),理想體重52.8kg,病史有精神分裂症,未規律服藥,因在家裡意識不清,呼吸費力,臉色發青,地上有食物殘渣,沒有抽搐現象,入本院急診,Non rebreathing mask 15L下動脈血氧氣體分析:pH<6.800,PaCO2 150 mmHg,於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後轉送加護病房治療,診斷吸入性肺炎合併高二氧化碳型呼吸衰竭,經兩天抗生素治療後拔管,拔管後6小時出現PES,呼吸費力,血氧84%,發紺而重新插管,插管時喉頭鏡可見PELE,因此給予針劑類固醇治療12天後成功拔管。呼吸治療問題確立:1.吸入性肺炎合併高二氧化碳型呼吸衰竭;2.PELE+PES。呼吸治療措施:(表格略)。結果評值:(表格略)。結論與討論:1.已證實的風險因子可幫助分類個案是否為PES之高風險族群,此個案為高風險族群,因子包括為女性,肥胖,女性使用>7mm之氣管內管,插管時間≥36小時,氣管內管無有效固定而與呼吸道過度摩擦,鎮靜藥不足,吸入性肺炎導致的插管(其他風險因子還包括:年齡>80歲,面部與氣道創傷、頭頸部癌症或手術病人,男性氣管內管>8mm,Glasgow coma scale<8)。2.預測PES的方式仍沒有明確的一致性,目前可通過。a.插管時善用喉頭鏡觀察氣道;平時可利用支氣管鏡,將氣管內管外拉直接觀察氣道情形,或將內視鏡由氣管內管旁進入,觀察氣囊洩氣前後聲帶寬度變化。b.美國胸腔醫學會建議,PES高風險族群須執行CLT,因其為判別是否可拔管的良好工具,某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因中敏感度,若通過CLT,無法排除PES,因此拔管後仍要謹慎觀察狀況;因高特異度,未通過CLT,高機率發生PES,建議預防性使用類固醇,且不需再次進行CLT,美國胸腔醫學會及UpToDate都是如此建議。c.喉咽超音波測量喉咽寬度,為即時的非侵入性方式,值得進一步的研究。3.預防PES(對未通過上述測試之高風險族群)→預防性給予類固醇可減少PES及重插管機率。4.治療PES。a.腎上腺素或類固醇噴霧治療,減少重插管機率。b.避免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雖缺乏隨機研究,目前認為可能導致延遲插管,增加重插管困難度。5.若治療無效,要盡早重插管並仔細檢查呼吸道,考慮其他原因並調整治療,若再次拔管失敗(拔管前可放置氣管置換導管,增加重插管成功率),則要考慮氣切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