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44.163
  • 期刊

【論文摘要】COVID-19合併嚴重低血氧病人介入體外膜氧合器之呼吸照護經驗

【論文摘要】Respiratory Care of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COVID-19 Patients with Severe Hypoxemia

摘要


個案報告動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是一種新型疾病,2019年12月開始於全球大爆發。少數感染者會出現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死亡。此病人使用非再吸入型面罩(NRM, non-rebreather mask)和機械通氣後,無法改善嚴重低血氧的症狀,因此合併使用體外膜氧合器(ECMO,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本個案將探討當時重症治療政策仍不明確時,COVID-19造成嚴重低血氧使用ECMO的呼吸照護經驗分享。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為54歲女性,過去無慢性病史,在2021年5月確診期間,因呼吸短促至本院急診求治,因呼吸窘迫併發嚴重低血氧,動脈血分析呈現第一型呼吸衰竭(type I respiratory failure),故插管給予機械通氣治療。插管後胸部X光呈現雙側肺浸潤。轉入加護病房後呼吸器設定為壓力控制模式、壓力控制20cmH_2O、吐氣末正壓10cmH_2O、氧氣濃度100%。病人動脈血液氣體分析結果為pH: 7.52,PaCO_2: 25mmHg,PaO_2: 66mmHg,HCO3^- : 20.4mEq/L,SO_2: 92%,P/F ratio: 56。高設定的機械通氣及雙線鎮靜藥物下無法改善病人的嚴重低血氧(SpO_2: 84~90%),決定早期介入靜脈-靜脈體外膜氧合器(V-V ECMO, 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支持,ECMO設定- FiO_2: 100%,gas flow: 3L/min,合併肺保護策略(LPS, Lung Protective Strategy)。呼吸治療問題確立:1.COVID-19併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2.急性肺部瀰漫性發炎導致急性低血氧。呼吸治療措施:1.前期採用LPS(潮氣容積設定以4-6 mL/kg/PBW(predicted body weight);氣道高原壓(P_(plat), plateau pressure)小於30cmH_2O,以適當PEEP和FiO_2維持氧合(PaO_2:55-80mmHg)),介入ECMO後續維持此設定。2.V-VECMO能夠在肺部嚴重受損的急性期時,以降低肺泡張開關閉致使剪力傷為目的,提供肺部完全休息。在介入V-V ECMO後,提供血流(blood flow):4.5L/min、FiO_2:100%、氣體流速(gas flow): 3L/min,介入後病患P/F ratio由56提升至105。3.入急診時的胸部X光呈現肺部雙側毛玻璃狀浸潤(圖一),與Wong et al.(2020)發表的研究結果相似,以雙下肺外側浸潤呈現,不過本個案在插管第4天感染情況即達到頂峰,相比於研究結果的10至12天快上不少(圖二)。移除ECMO後所追蹤的胸部X光僅剩右側肺部仍有些許浸潤,雙側肺葉幾乎完全擴張(圖三)。呼吸治療結果評值:ECMO介入治療後,P/F ratio由56上升至105,ECMO移除前(第11天)上升至230。第18天開始進行呼吸器脫離訓練,呼吸脫離指標測得最大吸氣壓力(PImax, 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44cmH_2O,淺快呼吸指標(RSBI, 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84.4,並在第25天拔管,第28天轉出加護病房。結論與討論:發生嚴重低血氧時透過ECMO的介入讓肺臟損傷降低得以休息度過急性期。Urner et al.(2022)提出,COVID-19導致的ARDS病人中,P/F ratio<80的病人使用ECMO死亡率降低7.1%,出院存活率提升6.9%;P/Fratio介於80至120死亡率降低4.2%;而在P/F ratio介於120至150之間使用ECMO反而使死亡率增加1.6%。另外,作者也提到在插管後前二天合併ECMO治療,可降低約一成的死亡率,若延遲到第七天才讓ECMO介入,介入與否的死亡率近乎無差異。此病患使用ECMO前期,病人肺部實質化程度嚴重,維持肺保護策略中P_(plat)小於30會導致潮氣容積僅4~5mL/kg/PBW;疾病進展到後期,過低的潮氣容積設定使P_(plat)一度低於25cmH_2O。回顧超保護性肺通氣策略(ultra 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 strategy, UPLVS)合併ECMO治療對病人 預後的影響,Schmidt et al.(2019)指出,350位ARDS合併使用ECMO及UPLVS策略的病人,其中六個月後仍存活的215位病人介入ECMO後兩日呼吸器參數設定:FiO_2、呼吸速率、PEEP、P_(plat),皆與死亡組無明顯差異。另外在ECMO治療期間相對較高的潮氣容積與較低的driving pressure則有較好的預後。因此,在合併ECMO治療後,將潮氣容積控制在4~6 mL/kg/PBW、P_(plat):25~30cmH_2O為目前研究統計的共識。在加護病房中,COVID-19重症患者肺炎收治住院後,急性呼吸衰竭、嚴重酸血症和低血氧皆為常見的表現,當病情快速惡化時,我們可以考慮介入插管給予機械通氣、俯臥式通氣等治療。當這些內科治療仍無效時,早期介入ECMO支持能夠改善病人的用氧需求及降低死亡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