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5.60
  • 期刊

【論文摘要】肺鱗狀細胞癌合併肺炎反覆肺塌陷病人之呼吸照護經驗

【論文摘要】Respiratory care experience for patients with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ombined with pneumonia and recurrent lung atelectasis

摘要


目的:阻塞性肺塌陷可能發生在長期臥床、肺炎的病人,多因黏稠的痰液阻塞氣管造成,然而肺塌陷後,局部的肺葉將失去功能,肺部的血流量增加以代償換氣功能,若是肺塌陷的時間不長,待引起肺塌陷的原因排除後,肺部可以立即膨脹恢復正常;但若是肺塌陷的時間太久,即使阻塞的原因排除,肺也無法恢復膨脹。本個案因長期臥床缺乏活動且身體瘦弱等因素,導致呼吸肌耐受力不足,造成拔管後因痰液蓄積出現反覆肺塌陷,因而困難脫離呼吸器,期望藉此個案分享呼吸照護之經驗。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為身高155公分、體重43公斤,未達理想體重52.3公斤之64歲男性,菸齡每天一包30年,目前已戒菸5年,過去病史有右下肺鱗狀細胞癌進行多次標靶及放射治療,右下咽癌行部分咽喉切除手術。個案於今年9/12日因喉嚨痛、痰液量多且濃、呼吸困難至本院急診求治,胸部X光(CXR)呈現右側中下肺葉浸潤;胸部CT顯示右下葉實質化,且主支氣管附近疑似有食物殘渣(如圖一),經醫師診視診斷為右側大葉肺炎伴急性第一型呼吸衰竭,收住加護病房使用氧氣面罩,於9/13日因CXR呈現雙側肺葉浸潤增加合併右側肋膜積液,給予插管後進行機械通氣治療。追縱CXR肺浸潤情況改善開始進行呼吸訓練於9/20日拔管。9/22日CXR呈現右肺塌陷及肋膜積液再度插管行機械通氣治療,此反覆性肺塌陷之情形於加護病房期間共計二次(如圖二)。於兩次拔管前測量其呼吸淺快指數(RSBI)分別為26、41,且自主呼吸測試過程中無呼吸費力的狀況發生,卻始終無法成功脫離呼吸器。呼吸治療問題確立:1.監測個案住院期間,最大吸氣壓(PImax)由-55降至-20cmH2O、最大吐氣壓(PEmax)從+60降至+15cmH2O,咳嗽能力下降導致痰液堆積,造成反覆肺塌陷使用機械通氣治療。2.病人住院臥床時間長且缺乏活動,使其呼吸肌耐力逐漸降低呈現低效性之呼吸型態。呼吸治療措施:1-1.經過第一次拔管失敗後,考慮到病人咳嗽能力下降導致痰液蓄積引起肺部塌陷,故給予每天執行2次,每次30分鐘高頻胸壁震盪(High Frequency Chest Wall Oscillation, HFCWO)頻率12Hz進行治療,讓肺部內產生氣流,此過程類似咳嗽動作,同時給予擺位進行姿位引流促進痰液推送至大支氣管,治療後執行無菌抽痰技術協助病人排出痰液,進而減少肺部痰液的蓄積,增加肺部通氣量,以維持其呼吸道通暢。1-2.於RCC訓練至T-piece階段時給予家屬轉出前準備,向家屬衛教胸腔物理治療及姿位引流的方法,如何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並於灌食前先請護理人員完成抽痰,以減少病人嗆咳之可能。2.第三次插管後,經全人會議後個案與家屬同意進行氣切造口術,術後進行呼吸訓練至T-piece第2天仍再次出現肺塌陷之情形,因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已達35天故醫師建議轉入呼吸照護中心(RCC)持續進行呼吸訓練。於RCC期間每日進行呼吸器脫離前評估,依循RCC weaning protocol(見表一)進行呼吸訓練,使病人逐漸適應呼吸器脫離過程,緩慢增加對呼吸器脫離的調適能力,並每日執行肺部復原運動包括:上下肢運動、協助扶坐床緣、協助下床等,提升呼吸肌耐受力。結果評值:1.經高頻胸壁振盪、胸腔物理治療及姿位引流介入後,9/23日CXR兩側浸潤與肺部塌陷情形明顯改善。2.因病人無法適應加護病房快速之脫離方式,故下轉RCC進行漸進式之呼吸器脫離訓練方式,追蹤RCC期間出現右肺塌陷之情形較為改善。個案於11/1日使用T-piece轉至一般病房照顧,並給予加裝潮濕器8L/min使用,避免痰液過於濃稠阻塞呼吸道,最終病人於11/21日順利出院返家。結論與討論:長期臥床且身體羸弱之患者由於缺乏活動,導致其肌肉的耐受度相對較差,使得其咳痰能力會越來越弱,進而造成痰液蓄積導致肺擴張不全,應適時執行姿位引流、胸腔物理治療協助清除痰液並促進其排出,使肺擴張不全情況得以改善,以利病人即早脫離呼吸器;透過此個案分享當臨床醫療團隊面臨呼吸耐受力不足之病人,可藉由漸進式之呼吸訓練,逐步嘗試脫離呼吸器,而非短暫之評估後急切進行脫離訓練,可利於協助病人成功脫離呼吸器。(表格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