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報告動機:肺動脈高壓的病理機轉包括多種血管變化,如血管收縮、增生、重塑、血栓形成及發炎反應,導致肺血管阻力和和肺平均動脈壓逐漸上升,休息時> 20 mm Hg(之前≥ 25 mm Hg),最終導致右心後負荷增加,雖然肺動脈高壓臨床表現往往被忽略,但在嚴重病例中,可能引發致命且不可逆的心肺衰竭。在臨床上可以使用吸入性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 iNO)來選擇性擴張肺部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減少肺部通氣/灌流不平衡,進而改善低血氧與肺動脈高壓,提高呼吸器的脫離率。然而,iNO於臨床上並無常規使用於治療低血氧,且存在高風險造成腎臟損傷的可能性。本個案因肺動脈高壓合併右心衰竭引發急性呼吸衰竭,使用侵襲性呼吸器,介入iNO治療後,成功改善肺動脈高壓與低血氧,希望藉此個案分享iNO治療在呼吸照護上的經驗。臨床評估:62歲女性,身高156公分、體重30公斤,患有支氣管擴張症、二尖瓣脫垂。於2023年3月20日因為呼吸困難長達兩週且伴隨痰咳至急診,血液動脈氣體分析顯示呼吸性酸中毒,胸部X光顯示右側肺炎(圖一)。接受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支持後,轉入內科加護病房治療後高碳酸血症改善,但在3月21日因嚴重低血氧放置氣管內管。心肺容積監測(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 PiCCO)數據顯示心輸出指數(cardiac index, CI)為1.1 L/min/m2,追蹤心臟超音波data為mild to moderat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TVPG = 49 mmHg)。儘管採用肺保護通氣策略與俯臥通氣,仍未能改善低血氧。雖曾考慮使用葉克膜治療,但因家屬拒絕,最終醫療團隊選擇使用iNO來改善低血氧。呼吸治療問題確立:肺動脈高壓合併右心衰竭導致低血氧呼吸衰竭及肺內通氣/灌流不均衡(NIV:PaO2:68.7、P/F ratio:68.7,FiO2 100%、PEEP 10 cmH2O)。呼吸治療措施:(1)插管使用侵襲性呼吸器。(2)iNO治療,以降低肺血管阻力、減少肺部通氣/灌流不平衡。結果評值:患者因呼吸喘就診,初期使用非侵襲性氣體呼吸器支持治療高碳酸血症有所改善。然而,隨著低血氧惡化,醫療團隊決定插管並採用肺保護通氣策略,同時施以鎮靜劑和肌肉鬆弛劑。鑑於持續低血氧的情況未見改善,於3月29日嘗試俯臥通氣,血液動脈氣體分析顯示PaO2:59.5、P/F ratio:59.5(FiO2 100%、PEEP 12 cmH2O),同時PiCCO顯示低CI(圖二)。轉回仰臥通氣後,與家屬討論使用葉克膜治療,但由於家屬對副作用的擔憂而拒絕。於3月30日,醫療團隊決定使用iNO,NO起始濃度為20ppm,血液動脈氣體分析顯示PaO2:505.2、P/F ratio:505.2 明顯上升(FiO2 100%、PEEP 12 cmH2O)(圖三),治療24小時內氧合明顯改善,生命徵象穩定,同時PiCCO顯示CI增加。3月31日,NO濃度降至5ppm(FiO2 40%、PEEP 8 cmH2O),SpO2維持在98-100%。在血氧穩定的狀態下,逐步降低NO濃度,七天後於4月6日成功脫離iNO治療。轉而使用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肺動脈高壓,同時逐步調降呼吸器設定(PS mode、FiO2 35%、PEEP 8 cmH2O)。由於患者本身存在支氣管擴張症、痰液蓄積、體型瘦弱、呼吸肌耐力下降以及咳嗽能力減弱等因素,再加上呼吸器使用時間過長,因此在病情穩定後轉至RCC,但仍因高碳酸血症無法脫離呼吸器,最終轉至他院RCW。討論與討論:雖然文獻上不建議常規使用iNO,但在此例中,考慮到嚴重低血氧、常規治療無效,再加上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合併肺動脈高壓,團隊選擇了iNO治療,成功改善低血氧。同時,擔心iNO可能導致腎功能損傷,團隊持續監測腎功能指數,確保維持正常值。在脫離iNO治療過程中,患者也出現反彈性低血氧,因此在脫離iNO時適度調高FiO_2以維持氧合。透過此個案分享,希望提供使用iNO成功改善低血氧的經驗與注意事項,供同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