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談(discourse)之中要形成一個主題串(topic chain)的話,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便是要有一個明確的談論對象-共通主題(topic)。但是漢語表現中,並沒有像日語那樣的主題標識(topic marker)和主語標識(subject marker),因此無法像日語一樣,用付加「標識」的方式,在形態上明確標示及區分出主題和主語。特別是在實際的談話中,說話者談及之對象往往超過多人以上,人稱代名詞「他」到底是指涉先前談話中的哪個對象,有時則很難判定。也就是說,在後面句子中出現的人稱代名詞「他」,其先行詞未必是前面句子開頭位置的對象。因為位在前面句子開頭位置的對象,並無標識明確標示它為主題,該對象是否為說話者關注的對象便無從判斷。所以在前面句子中出現過的任何對象,均有可能成為後面句子中出現的人稱代名詞之先行詞。而前後句子的照應(anaphora)關係,便無法只限於指涉位在前面句子開頭位置的對象。再加上說話者關注的對象改變頻繁的話,前後文的語義關係也會變得相當複雜。因此在言談之中主題串形成與否,在形態上比較難以判斷。 本文試探討漢語的「同位複指」表現,在實際的談話中,具有什麼樣的言談功能 (discourse function)。同時也對漢語和日語在主題串(topic chain)之形成上有何種差異存在,作一初步觀察。由本文分析得知,藉由漢語的「同位複指」表現中的「同位複指語」,可以凸顯出說話者注目的對象(視點所在)。如果該對象是位於句子開頭,或者是談話最初的話,漢語的「同位複指」表現也有輔助「提示主題」的功能,有助於言談的主題串之形成。因此在漢語言談表現中,主題仍有明確標示的必要性。雖然無法用「助詞付加」的方式,在形態上明確標示主題,但可以選擇其他加強「提示主題」的輔助表現。同時本文認為,如果「同位複指語」具有以上之言談功能的話,應該和形態上有點類似,但是複指成分之排列順序點不同、言談功能也不同之「同位語」有所區別分類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