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羅亞斯德教傳至中國稱之為祅教,唐之前中亞各國幾皆信之,隨中亞商隊來華,瑣羅亞斯德教也因之東來,中國人以其所崇拜之天神與中國傳統之天神有別。特為之創制「祅」字,以為區隔,稱之為祅教,此教崇尚光明、膜拜聖火,也有稱之為拜火教或火祅教者,在來華中亞人士(幾皆為粟特人)間流傳,此等粟特人漸有在中國定居者,祅教遂因之落腳中土,自北齊以至隋唐,且在此等粟特人聚居地區設立專為管理粟特人事務、祅教之官吏,稱之為薩甫、薩寶或薩保及祅正,祅祝等官職,隨來華粟特人之華化,祅教也隨之衰微以至消失,但隨祅教而來之中亞藝術,則對中國文化造成相當之影響。 波斯、中亞之祅教自成為國教後,高級僧侶漸次腐化,有波斯人摩尼者,在祅教之基礎上吸納佛教、基督教之部分教義,創立摩尼教,也隨粟特商隊來華,摩尼教創教之初,即有向外傳教之意圖,且具有向傳播地區原有信仰妥協性質,因此摩尼教來華後,吸納頗多中國人信奉該教,唐玄宗末期有安史之亂,曾借兵於回紇,時回紇可汗已成為摩尼教信徒,以是遂要求唐廷准在中國興建摩尼教寺廟。後雖受唐武宗滅佛之牽連,但仍託身道教、佛門以另種面貌存在於中土。宋時稱明教或明尊教,有時且與本土之白蓮教合流,參與政治抗爭活動,明時以其與朝廷同名,禁止之,但明教託身於佛教,甚至轉化為民間信仰,使信徒難於分辨,至今閩南地區仍有摩尼教(明教)之遺緖,本文試圖就有關資料將祅教、摩尼教自中亞至中國之情況作一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