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宋人張擇端所繪長卷,也是中國歷來摹本最多的一幅圖畫;係以北宋國都汴梁(今開封)人民生活為內容。 其畫名最早出現於金人張著之題跋。此畫名之題旨、意義,即本文研究之重點。 對畫名意義的不同瞭解,導致對畫面內容的不同解釋,亦影響研究者對不同墓本價值的評斷,甚至各本真偽的判定。如董作賓即批評臺北故宮所藏「清院本」:「文不對題」;批評紐約某本:「佈景雖美而不合事實」,乃「作者興之所至,以意為之。」而得「絕非真本」的結論。因此對畫名題旨的正確掌握,或可為其他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某些助益。 本文首先對「〔清明上河圖〕係描寫北宋國都汴梁於『清明節』當天,汴河兩岸人民生活景象。」的說法,提出討論。指出:以「清明節」解釋「清明」二字,顯然有待斟酌。原因是:從畫面實際描繪內容觀察,並無具體證據顯示,該圖係以此一節日為主題。 對歷來學者依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內容指出:〔清明上河圖〕確有「紙馬店」、「門外土儀」等「清明節」應景景物的說法,本文也一一提出反對意見的討論。 有關圖面沒有「掃墓」乙事,本文則採諒解立場,認為:即使該圖係以「清明節」為主題,亦可因作者描繪重心與畫面安排的考量,而將「掃墓」場景,排除在畫面之外;更且中國民間,即使不是「清明節」亦有作忌掃墓之人,除非是大批的掃墓人潮,否則「清明節」與「掃墓」二者之間,並無必然關聯。 至於本文對「〔清明上河圖〕確非描寫『清明節』當天景象」此一論點,最主要的依據,係提出以「插柳」及「簪柳」(亦作「戴柳」)之風,做為檢驗選項。 此二「清明」風俗,起源甚早,亦流傳至廣。即使到了清代,北京之地乃存此風。 同時,本書以各地志書及當時詩詞為證據,認定:北宋時期,中國各地,包括汴梁在內,「清明節」當天,必家家「門前插柳」,男女「頭上簪柳」,正是所謂:「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宋•陸遊詩句),及「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宋代俗諺)易言之,設若〔清明上河圖〕確係以「清明節」當天為主題,便不得不在圖中各個房舍門前「插柳」,在各個人物頭上「簪柳」;反之,則否。 以此標準,檢驗各本〔清明上河圖〕,顯然均無上述畫面出現。 此外,本文也對孔憲易、高木森等人懷疑:〔清明上河圖〕不是描寫春天情景,而是中秋氣象,進而認定「清明」「上河」均為地名的說法,提出質疑。 本文基於以上論證,重新提出「清明」應作「清明盛世」的解釋。並認為此一解釋,將可化解畫面諸多與清明節當天氣氛,不相配合的場面,如:紙馬店前沒有顧客、街上迎娶送嫁的喜慶隊伍 …… 等。「清明」解作「清明盛世」的說法,在一般辭書中,均可得見,《詩經》 〈大雅•大明〉 亦言:「肆伐大商,今朝清明。」 《後漢書》 〈班固傳〉 亦謂:「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 為支持本文說法,作者再就「實沒三編本」所有題跋,作一通盤檢驗,證實至少在明代李東陽之前,並沒有將〔清明上河圖〕之「清明」明白作為「清明節」解釋的說法,反而在金人張公藥的題跋中,曾經提到:「通衢車馬正喧闐,祗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昇平風物正堪傳。」此「昇平」二字,即「清明」之意也。 後人「清明節」一說,顯然係受李東陽影響,清人著錄均持此說。 至於在「上河」的解釋上,本文亦提出討論,並依詞前「清明盛世」原意的承接加以判斷,認為以金維諾「『上河』即『汴河』的別稱」之說法,較為允當。並加以補充,指出:所有當代都城所在地之河,均可稱為「上河」,當不限於「汴河」。 本文結論如下: 1.以目前所可得見的各本為據,畫面上對「清明節」的具體描繪,幾乎無從得見,其中尤以「插柳」「簪柳」此宋代「清明節」極為重要的習俗,概付闕如,無論原始畫者或後代摹者,其創作本意,原不在表現「清明節」此一節令,應可確信。 2.以「寶笈三編本」的歷代題記為據,在明代李東陽之前,並未有「清明上河圖」係描繪「清明節」之具體說法。 3.除李東陽外,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圖〕卷首寶親王題詩,亦作「清明時節」解釋,可見此一說法,在明代已成普遍。 4.清代著錄文字,受李東陽影響,大量採用「上河,猶言上塚」之說,影響及於當代。 5.〔清明上河圖〕 畫名意義的適當解釋應為:「清平盛世下,都城沿河兩岸人們繁華生活的情形。」 本文揮圖十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