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南島語系原住民族中,以排灣群諸族的視覺藝術成就最豐富。除基本的生活文化需求的造形外,受到社會階級與族群認同的共同文化特徵,而產生圖像的藝術,其圖像藝術以附屬於住屋建築為主,再擴展至各種生活器物之中。 排灣群諸族包括排灣族、魯凱族及受其影響的卑南族三群。在排灣族傳統三寶中:蜻蜓珠、祖靈甕及青銅刀,是在移入台灣前的三樣神器(祖靈與威權),並非生活器皿,所以在台灣島的生活中,他們並不會製作或製造,所以排除在本文的研究範圍之外。 排灣群諸族的社會組織,因上地的擁有(地主、頭目)而形成社會階級,產生特權階層。這些社會特權階層享有上地主權,受到住民的尊重,所以也享有各種代表生活特權的象徵與實際生活的享受,如圖像的使用權、獵獲及農業收成的貢禮權、部落統治的威權、戰爭與巫術的領導權。在清代統治時期,以鼓亭、土牛、隘口等設施劃分番漢界線,嚴禁漢人越界開墾,所以原住民仍保有傳統社會型態。日據之後,國家機器的治權深入「番界」,以警察管理的駐在所進入管理,因初建政權,暫以安撫與教育同化為主,原住民尚保有一定的生活形式與傳統尊重,但某些不文明的習俗開始受到「導正」,如室內葬、身體損毀(黥面、紋身)、馘首等,而接受「定居、定耕」的管理。光復後,早期國民政府以優越的大中華姿態進入「番界」管理,國家機器強力推動,改漢姓、設管制(入山管制)、改風俗、推「自治」、漢式教育…等,頭目權威傳統逐漸被政府行政機關所取代。開放國外傳教士進入山區傳教,更助長了傳統體制的解構,但其速度並不快速,依各族群因地理位置關係,約在60年代後陸續改變,排灣及魯凱群約在60年代中期開始變動,至80年代因交通方便關係,部落商店陸續成立,傳統貴族使用圖像逐漸平民化,或泛用,平地流行進入山區,建築形式改以鋼筋水泥與瓷磚,原住民傳統文化解構了,只有在年度的大型祭典上,才穿著「新」傳統服飾代表族群認同的方式聚會,聊表「原」意。 排灣群諸族的圖像,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開始浮濫使用,甚至牛頭馬嘴的錯用,所以將其具社會與族群功能,與造形優美的傳統圖像以造形藝術的角度進行研究,並得到因時代變遷變化與時空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造形變化,運用觀念與社會意義也產生新的詮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