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君」與「湘夫人」出自先秦屈原所著《九歌》,《九歌》原為楚國郊祀歌詠與巫歌性質,包含了天神、地祇與人鬼,其中〈湘君〉與〈湘夫人〉歸為地祇,也就是地域性的神祇。關於湘君與湘夫人的身份與雙方之間的關係,學者已多有研究與考證,但仍處於眾說紛紜的模糊階段,然而其文學性,擷取自神話傳說為題材,運用象徵性的手法,傳達出情感意念的活動軌跡,在形象的塑造上賦予了世俗化與人格化的展現,也因此在後代流傳中,有些畫家藉此人格化的形象來形塑湘君與湘夫人,同時藉此文化傳統中的文學意象來寄託畫家自身的情感。在二十世紀的畫家之中,傅抱石便留有多幅以「湘君」與「湘夫人」為題的仕女作品,其形象延續了六朝以來的女性面貌,同時融入了日本的文化元素,進而承襲了中國傳統的女神形象,同時展現了時代的新貌。筆者將針對歷代「湘君」與「湘夫人」的人物畫作品,依據創作年代進行排比與比較,探討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中,對此文學傳統的表現與文化意象的形塑之異同,透過歷代畫家運用的元素、表現形式,及其時代的美學思想進行探討,以窺見自先秦到二十世紀「湘君」與「湘夫人」的文學意象,在中國人物繪畫形象的互相輝映、轉變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