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70.140
  • 期刊

學而時習之之「習」與身體

摘要


儒家思想被概念化的詮釋,已然久矣,對於如何去操作這一套價值體系,一直是這塊研究領域的缺憾,然而《論語》的典範在於「親身躬行」,故儒家必定有一套可供實踐的法則,今日何以付之闕如?恐怕與《論語》的解釋在宋代發生的變化有關。宋代以降,為應付來自佛教的挑戰,擴充儒家心性領域的不足,將「學而時習之」之「習」解為「複習」,以便將整部《論語》的核心集中於「學」字,使探討的面向提升到心性層次。不過,這卻讓「習」作為如何實踐的關鍵被湮沒,更忽略了在「習」的過程中,作為操作主體的「身體」,當知識的傳遞沒有了接收與實踐的對象,還有什麼意義呢?因此討論「習」字,正是為了重新找出儒家思想如何被具體實踐的可能,並進一歨在「習」的過程中,歸納出「身體」作為操作的主體,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而「身體」對「習」或是整部《論語》的重要意義又在哪裡。

關鍵字

論語 學而時習之 身體 上博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