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37
  • 期刊

寫在大東亞聖戰之外-論吳漫沙連載於《風月報》之〈桃花江〉(1937-1939)

摘要


1937年《風月報》在漢文欄廢止後被默許發展,復刊後的編輯方針自然有呼應國策之處,《風月報》上的作品開始朝東亞共榮圈漢文文學生産的方向傾斜。但相較於一般被放在呼應國策下來討論的《黎明之歌》、《大地之春》、《韭菜花》,連載稍早的〈桃花江〉中絲毫見不到大東亞戰爭的任何影響。〈桃花江〉的時代意義並不侷限於呼應戰爭,筆者試著討論〈桃花江〉中的通俗敘事模式,並探討〈桃花江〉與其他作品、媒體的互文。 此外筆者從柳書琴的研究中發現到《風月報》內容以都會女性相關議題爲大宗,重要寫作者分布在臺北,卻以中南部男性消費者爲主流,藉由消費女性的劣勢地位,來滿足男性的優越感。觀察與〈桃花江〉連載同時的《風月報》上,不時出現對現代摩登女性的討論,在女體的觀察與書寫之上,吳漫沙的小說雖對男性沙文主義社會下的女性深表同情,但又離不開男性觀點。〈桃花江〉中不乏對女體的觀察甚至是意淫,而以男性爲觀看主體、女性爲觀看客體。〈桃花江〉中的女性角色,又該是何種面貌久對現代性是抗頡或者吸收?〈桃花江〉中淺顯易懂情節對話與人物性格,對男女感情的描寫,對女性美貌的細部描摹,對摩登女性的反思,以及對現代化觀念與器物的介紹,透過通俗文學雜誌的傳播,其中所承載的女性道德觀,現代化的觀念、器物、話語,亦是另外一種新知識傳播的方式。以下筆者將以〈桃花江〉爲主要討論對象,來爬梳以上種種議題。

關鍵字

吳漫沙 桃花江 通俗性 啟蒙 想像 女性

參考文獻


Asa Briggs、Peter Burke著、李明穎譯(2004)。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殷尼斯曹定人譯(1993)。帝國與傳播。臺北:遠流出版社。
李彬(1999)。唐代文明與新聞傳播。北京:新華出版社。
朱傳譽(1967)。宋代新聞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鄭傳斌(2002)。論宋代邸報的雙重性特微。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

被引用紀錄


徐淑賢(2012)。台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2.0024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