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63.51
  • 期刊

從張君勱和丁文江兩人和〈人生觀〉一文看1923年“科玄論戰”的爆發與擴展

摘要


一般討論科玄論戰時大都會提到其背景,並認爲梁啓超的〈歐遊心影錄〉、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以及西方知識分子對他們自己文化的批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西方文化的批評和反省,爲三大值得強調的因素。這在概論的層次上容或無可爭議,因爲這三者的確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但無法充分說明論爭是由張君勱和丁文江二人發起這一事實。論戰畢竟是人與人之間就事實和問題在意見上的衝突,這在師友間尤其是這樣的。其實若我們深入探討二人的個性、教育、交誼和所受思潮的影響等這些關於當事人的具體項目,則會發覺把論戰的爆發集中在張、丁二人身上更具有說服力。因此,本文的趣旨即在於指出並強調引發論戰之爆發的一些個人的或偶然的因素―即指出張、丁間一方面有親密的友誼,另一方面又有種種個性和所受思潮影響的衝突。這是比較微觀的背景式的探討。也就是說本文比較詳細討論了引起論戰的引火人,張、丁兩人以及導火線―〈人生觀〉一文,並強調了兩者的關鍵性。 就張、丁兩人引發論戰爆發的觀點看來,若要列舉他們在個性、師承和所受思潮的影響的上衝突,以下的數項當有直接的關係: 1.兩人相同點:都很倔強、自以爲是、衝動、且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 2.兩人之不同點:看幾乎完全不同性質的書,且即使是看同一類的書,卻常得出相反或不一致的結論; 3.兩人之間和師友之間的關係皆十分密切; 有了以上三因素,我們就可想見「科玄論戰」在公開化之前早已在私底下進行了。所需的只是張君勱自評爲「熱與力多於論理與秩序」,鼓吹「人生自由」的〈人生觀〉一文的發表。本文比以往相關的討論更強調了這篇貶損科學的小文章在科學主義正深入中國人心靈的時代裡對此論戰爆發的刺激作用和關鍵性。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CarlBecker,Becker(1969).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ers.
IsaiahBerlin,Berlin(1982).Against the Currents: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Bronowski, Jocob(1977)。科學與人文價值
JohnDewey,Dewey(1980).The Quest for Certainty: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Furth, Charlotte(1987)。丁文江傳─科學與中國新文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