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原本是一項來勢洶洶的社會運動,意欲挑戰父權體制以重新調整現今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往往予人一種不友善、攻擊性強的意象;然而近年來,女性主義與流行文化的交互作用使其變得新穎酷炫,女性主義如今不再只是惹人厭煩的社會運動,更是一種能創造商機的行銷噱頭。柴斯勒於本書中提出「市場女性主義」(marketplace feminism)一詞來指稱這種以消費市場為導向的女性主義,詳述當代女性主義與流行文化如何互相影響,也批判女性主義這種可人的新面貌實際上對於性別平等的政治倡議是杯水車薪。在流行文化中,處處可見對於女性主義政治倡議沒有實質幫助,卻被推崇為彰顯女性主義之現象:廣告商推出諸多令人眼花撩亂的賦權廣告,柴斯勒認為只是收編婦女運動後回頭向女人行銷並讚揚女人的購買力,將女性主義具體化為一些可以穿在身上或拿來消費的東西,但對於社會文化如何看待女性一點影響也沒有,甚至有些行銷雖打著女性主義的名號,卻更加強化性別本質論。影視圈也有類似情形,好萊塢推出的電影只要不同於平常那些將女性邊緣化的電影,就能獲得「女性主義電影」的頭銜,而影視明星也經常宣稱自己支持女性主義,卻不明白其涵義,或是其實際行動與所宣稱的支持相互牴觸(例如艾瑪華森在聯合國發表演說後,不久便接演了一部將女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浪漫化的電影),但觀眾往往忽略這些事實,照樣買單。柴斯勒認為,為了迎合主流社會,市場女性主義是個人化、去政治化的,它避談權力,改談「賦權」、「選擇」,造成無論做什麼違反女性主義倡議之事,也都可以用這兩個詞作為辯護——整形手術可以是一種個人選擇、減肥可以是一種賦權……,面對此類亂象,柴斯勒不禁質疑市場女性主義的本末倒置,關乎外表與可欲性(desirability)如今竟比其他政治議題更受矚目。綜上所述,柴斯勒雖肯定流行文化對於女性主義的挪用賦予女性主義一層新奇面貌,卻也使女性主義空洞化而失去其真正的本質,造成目前女性主義社會運動的未竟之業,與一九七〇年代相差無幾。因此,柴斯勒提醒讀者,市場女性主義雖看似誘人,但它一點也不代表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