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5.91
  • 期刊
  • OpenAccess

中國人對「兕」觀念的轉變

摘要


「兕」字屢見於卜辭及先秦典籍,其始應為先民所習見的兇猛野獸無疑,最可能是野生的聖水牛。然而後世的理解卻大相逕庭,最普遍是認定為獨角犀或雌犀,又因為中土難見犀牛,故記述多涉猜臆,畫像、塑型也全然走樣。 國人對「兕」觀念的轉變當起於春秋戰國之際,蓋因北方聖水牛已滅絕,而南方吳楚溫濕,仍常見水牛屬動物,故襲用其名。其後並雲夢地區亦無,於是漸將兕犀混為一談,即有強欲考索以分別者,往往難以自圓其說。 本文從舊籍中梳爬,特就成文時代先後,推斷不同時代國人對此物的認知差距,以及其觀念轉變的過程。

關鍵字

野水牛 野生動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