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腎綜合徴指的是心臟或腎臟急慢性功能不全引起另一臟器的功能不全之徵候,主要分五型。第一型為急性心功能衰竭引起急性腎功衰竭,第二型為慢性心功能不全引起慢性腎功能不全,第三型為急性腎功能衰竭引起急性心功能衰竭,第四型為慢性腎功不全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第五型為身體其他問題引起的心或腎功能不全。這些變化主要與腎血液灌流、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激活、腎小球過濾減少、水鈉滯留、心臟前負荷增加、或交感神經興奮有關。由於本病關係心腎二臟,用藥上常出現兩難或不足現象,例如ACE inhibitor(血管張力素I型轉化酶抑制劑)與血管張力素II受體結抗劑的使用,常因顧及腎功能不全時的代謝緩慢,而在心功能不全時用量不盡人意。基於此,中醫的替代治療成為一有效的選項療法。中醫的腎,主水,藏精,位居於下,屬陰; 心在上,主血脈,主神志,屬陽。腎陽為一身陽氣的根本,心陽為氣血運行的動力。心屬火,腎屬水,心火下降於腎,腎水上濟於心,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心腎功能才能協調。故在腎臟病時,病變及心,多為腎心同病,腎心陰陽失調。當病及腎衰竭,腎衰及心,多見氣陰兩虛、腎心陽虛、陰陽俱虛和水氣凌心射肺。例如濕阻氣滯,血絡瘀阻,或氣虛血瘀,血行不暢,均可引起腎主水氣化功能失調,發為“心腎同病”,也就是所謂的心腎綜合徴(cardiorenal syndrome)。心腎綜合徴屬中醫的水氣病、心悸、喘促、胸痺、痰飲、和水腫等範疇,其証型有心肺氣虛,心腎陽虛,氣虛血瘀,陽虛水泛,和痰飲阻肺。中醫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種証型的中藥方有生脈散方証(氣陰兩虛),真武湯方証(腎陽虛),苓桂朮甘湯方証(心陽虛),炙甘草湯方証(心陰陽兩虛),葶苈大棗瀉肺湯方証(痰水壅肺),大黃蟅蟲丸方証(虛勞夾瘀)。本演講旨在探討心腎綜合徴發生在小動物之可能性,呼籲西醫難治與用藥兩難時,中醫替代治療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