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52.173
  • 期刊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台灣農業發展策略

摘要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復元及大陸人口大量遷移來台,人口急劇增加,糧食需求甚為迫切。改進灌溉設施及使用化學肥料等農業改良措施,農業生產很迅速地恢復戰前水準。復因品種改良、土地改革與農會改組等改進措施,農業不但能供給充裕的糧食給國內人口消費,而且還能外銷農產品,賺取外匯以購買工業生產設備,促進工業發展。民國四十年代,人口年平均成長率3.5 %,而農業生產年平均成長率為4.7%;農業部門每年平均提供54%的全國就業機會,而農產品(包括加工品)出口值,在五十年代,平均每年佔全國總出口值80%。農產品出口值之增,乃歸功於經濟作物之栽培成功,如洋菇與蘆筍。民國五十年代,台灣工業發展成功,在資源使用上跟農業產生競爭利用現象。至民國五十年代後半期,台灣農業跌入低迷狀況,農業生產率下跌,而農業人口外移現象普遍,農業機械化未能及時配合,故農業工資昂貴,使農地利用率或作物複種指數減少。農業雖然尚提供43%全國就業機會,但農業部門園內生產淨額,在50年代僅佔全國生產淨額的22%。政府鑑及農業生產力的落後,乃透過農業推廣機構,輔導農民實施共同經營與委託經營,並普遍使用農業機械。台灣農業雖然有過輝煌的成就,曾經幫助工業發展,如今卻無法跟工業發展並駕齊驅,顯示停滯不進。根本的問題有:(1)家庭農場太少,無法營使企業化經營;(2)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而比較利益不高,致使國外農產品的傾銷;(3)政府過份保護農業團體組織(農民團體、農場組織、農企業團體),而不能有效的營運企業化經營,反應市場需要及農民意願;(4)農家所得偏低,與農村生活素質低落。今後農業發展策略如下:(1)實施第二階段農地改革:1調整有關土地法令,促使農地租用容易施行;2提供低利購地貸款,促進專業農耕地面積擴大;3鼓勵一子繼承,防止農地細割;4繼續推行共同經營與委託經營;5輔導兼業農戶轉業而離農;6劃定核心農業區,縮小農業區範圍,並保護農地被侵佔。(2)開發新經濟作物,減少低產量地區之生產,確定農業生產之長期政策;(3)研討由政府接辦農業推廣工作,讓農民團體扮演經濟團體,充分反應農民意顧,及有效反應市場需要;(4)提供農村青年職業訓練及就業輔導工作,使農業就業人口減少,達到專業農耕地面積之擴大;(5)地方政府及地方企業團體,共同努力提高農村生活素質,如增加公共投資、衛生環境改善、娛樂措施之普及,增進地方文化活動等。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朱鎮宇(2007)。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注階段與使用層級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7.00421
Sanchez, V. A. S. (2010). 台灣農會對墨西哥農業的啟示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67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