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60.55
  • 期刊

德意志帝國對於晚清軍事現代化的影響(1875~1895)

摘要


甲午戰前的中德關係至為密切,惟迄今尚少有人從事研究。本文特從軍事的互動方向,作一深入的探討,藉期引起史家的興趣,共同關心此一問題。甲午戰前中德外交之所以日益密切,乃因兩國相距甚遠,既無邊界毗連,又無傳教糾紛,兼以德國對華貿易額有限,並無商業利害之衝突。可是在軍事及外交方面,雙方卻具有著諸多互助互利的微妙關係:以德國而論,由於其初經統一,內部尚有諸多問題急待解決,故宰相俾斯麥採取保守政策,不欲向外擴張,對於中國亦無侵略野心。尤以其工業先進,所產生之戰艦鎗砲可向中國傾銷。不但可以提高其在中國的地位,且為有利可圖。同時,中國武力的加強,還可以阻止其世仇法國在遠東的發展。是以與中國友好,實可收一箭雙雕之效。以中國而論其時正在推展洋務運動,極須建設海防,加強軍備。與德國友好,非僅可向其購置先進的船砲軍火,且可向其借聘軍事專家,從事科技轉移。特別是德國的陸軍,一戰勝奧,再戰勝法,在歐洲以精銳見稱於時,尤為鴻章所激賞,其欲作為淮練各軍所取法的楷模。故當德國駐華公使巴德蘭向其表示願與中國和好時,鴻章隨即對清廷反應,認為機不可失,應及時加強兩國的關係,俾收軍事外交合作之利。是以二者一拍即合,直至甲午戰後,此種關係方才發生變化。不過德式的軍事教育與訓練,卻對清末及民初的中國陸軍發生深遠的影響。

被引用紀錄


張肯銘(2011)。從認識到認同:晚清中國朝野對德國軍事能力的認知(1861-189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095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