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198.21
  • 期刊

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份認同策略—以陳火泉〈道〉為主的討論

Identity Politics of "Kominka Discourse" in Taiwan's Japanese Period: Ch'en Huo-ch'uan's"Tao" ("The Way")

摘要


本文採「去價值性」的立場,以最具爭議性的「皇民小說」-〈道〉為例,探究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份認同策略。「我是日本人」與「原為台灣人」的矛盾,是日人統治近五十年後,帶給台灣人的身份危機感。在皇民政策與語言普及運動的強力推行下,漢族意識似乎已逐漸從台灣人的歷史記憶中遺忘,大和意識卻開始進入群體意識之中。透過陳火泉的〈道〉,我們看到作者藉由論述系統的語言符號,企圖構築出自己「真正的」皇民身份。首先,由歷史鍛鍊而成的「日本精神」取代天生自然的血緣遺傳,不管是台灣青年或血緣於日本,都可具有「天皇信仰」與「滅私奉公」的精神。其次,透過信仰日本神話,祭祀天照大神,凝聚台灣的集體歷史記憶,進而創造一種與日本人共同的歷史起源,以便使台灣人順利地進入大和民族,確立新的身份認同—「日本皇民」。最後,為了化解血緣的差異,台灣青年不惜以血換血,用「身體的神聖」證明「精神系圖」與「血統種族」辯證合流的可能,並藉此縫合身份本質論與社會化的二元對立,新的身份認同也被成功地接受和塑造。

關鍵字

認同 身分認同 皇民論述 皇民文學 陳火泉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Cassirer, Ernst(1992)。國家的神話
Koziol, Geoffry(1994)。假想敵人和後期中古時代國家──俊秀菲力普四世的失敗。當代。95,20-37。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6-19。
米歇.傅柯(1997)。知識的考掘
吳文星(1995)。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被引用紀錄


賴婉玲(2007)。皇民文學論爭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45991
黃淑卿(2007)。陳火泉及其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3588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