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00.197
  • 期刊

紀錄片/奇觀/文化異質:以《蘭嶼觀點》與《私角落》為例

Documentary and the Spectacle of Otherness

摘要


本論文企圖探討紀錄片展演文化異質所引伸出來的一些問題。在紀錄片的觀看行為裡,觀看慾望(scopophilia)與求知慾望(epistephilia)密不可分。本篇論文以兩部影片做為例子來探討影片與觀看慾望所涉及的一些問題。這兩部影片分別是胡台麗的《蘭嶼觀點》(1993)和周美玲的《私角落》(2002)。如果說台灣主流文化為漢人異性戀男性,那麼這兩部影片都可歸類為呈現異質文化的影片,前者屬於人類學民族誌影片,呈現的是迴異於漢人文化的蘭嶼原住民世界;後者則刻畫有別於異性戀社會的同志情慾世界。兩者均涉及異質(Otherness)展演的問題,但是,由於兩位導演一位從外來者的角度,一位從異文化內部的視角來探討觀看異文化的問題,角度不同更能彰顯當異質社會透過鏡頭被化為被觀看的影像「奇觀」(spectacle)時,所帶出的一些複雜議題。兩相對照,正可以讓我們瞭解紀錄片作為一種再現異質文化特殊媒體的問題,並以此為基礎來思考全球化時代迫切的文化異質奇觀化的種種問題。

參考文獻


PierreBourdieu,Bourdieu(1992).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Bruzzi, Stella(2000).New Documenta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he Global in the Local.
Cartwright, Lisa(2001).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Clifford, James(1988).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
Cowie, Elizabeth(1995).Confucius in the Borderlands: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Reinvention of Confucianism.Boundary 2.22(3),229-273.

被引用紀錄


王悅甄(2013)。從死亡中看見希望——台灣原創中文音樂劇的生命視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257
張春炎、楊樺、葉欣誠(2019)。院線環境紀錄片作為環境教育影片的反思與分析:以《±2℃》、《看見台灣》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5(2),45-79。https://doi.org/10.6555/JEER.15.2.045
萬冠麗(2015)。台灣紀錄片商業模式發展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10349
王慧婷(2013)。文化追索之路──論Mayaw Biho港口部落系列紀錄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1190
林書怡(2018)。從告白到對話:《我和我的T媽媽》和《日常對話》的倫理轉向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3),1-35。https://doi.org/10.6255/JWGS.201812_(43).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