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144.32
  • 期刊

文本、影像與女性符號的再複製-論張愛玲的小說電影

Text, Image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Feminine Signs: On Ai-Ling Chang's Fiction and Its Cinematic Adaptation

摘要


本丈旨在通過文本與影像的辯證,去閱讀張愛玲小說被改編為電影的美學視域,尤其改編的電影在忠於原著的「影響焦慮」下,相關導演是如何在攝影機的背後,通過影像的意義結構,去隱藏另一種言說?這樣的企圖,在張愛玲被翻拍的四篇小說:《傾城之戀》、《半生緣》、《怨女》、《紅玫瑰與白玫瑰》裹,又如何形成?而從文字到影像轉移、跨界、構合、再現的過程裏,另一個獨立的藝術個體已在自我凝視中完成,並展現了另一套的敘述話語。故本文試圖以此對這幾部電影(特別是《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進行詮解,探討其在影像化的複製後,許鞍華與關錦鵬等導演,如何借用張愛玲小說中內囿角色與從屬身份的女性身體,轉繹為對香港本土的主體追尋與認知。至於女性符號在電影中被挪為一種政治隱喻,以凝視香港處在殖民主與中國霸權間,喪失自我歷史身份的無奈與茫然,無疑凸顯了導演在小說改編後的自我意識。本文最後亦指出,女性符號複製下的戲仿與隱喻,是有其歷史的特殊氛圍的。

參考文獻


Abramson, Ronald(1998)。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Bordevell, David(1994)。電影意義的追尋
Eco, Umberto(1998)。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Gidal, Peter(1998)。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Jameson, Fredric(1995)。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

被引用紀錄


余昌翰(2011)。居內的電影敘事風格:以《未婚妻的漫長等待》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1162
曹杏一(2009)。張愛玲小說通感藝術手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19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