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49.124
  • 期刊

台灣學生聲韻覺識作業之聲韻表徵運作單位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 Unit in th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Task among Taiwanese Students

摘要


本研究利用不同語言爲材料刺激,檢視心理詞彙以及聲韻表徵符號對聲韻作業的影響,研究中也利用注音符號在拼音時的構音特性,討論漢字聲韻運作單位是音節、注音符號(聲母及韻母)、還是音素。實驗一發現心理詞彙對聲韻覺識無作用,而聲韻表徵符號影響聲韻覺識的表現;實驗二以大學生爲受試者,以中文字音以及英文詞音爲前導刺激,在關鍵刺激材料ㄧㄢ[IεN]上,發現多數受試者的答案是ㄢ[an]而非[εn],顯示受試者是以注音符號處理聲韻覺識作業。綜合實驗一以及實驗二的結果,發現不管是學童或是大學生,不管是否學過英文,多數受試者是以注音符號運作聲韻覺識作業。這個研究顯示在台灣學生在聲韻覺識作業的聲韻運作單位既不應是音節,也不是音素,而應是注音符號所表徵的聲母與韻母。依據此一結果,本研究討論中文聲韻覺識對識字發展可能的作用方式。

並列摘要


The finding that explicit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 can facilitate encoding and retrieving of words is a major progress in read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Yet, the grained-sizes of phonological units operate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writing system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aiwanese employ the Zhu-Yin-Fu-Hao phonological system as functional operating unit in a sound deletion task. We observed the same result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 argue that the functional operating unit of explicit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is neither syllable nor phoneme, but the initials and finals of the Zhu-Yin-Fu-Hao phonological system.

參考文獻


李俊仁、柯華葳(2007)。中文閱讀弱讀者的認知功能缺陷:視覺處理或是聲韻覺識。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1-25。
竺家寧(2001)。聲韻學。台北:五南。
柯華葳、李俊仁(1996)。國小低年級學生聲韻覺識與認字能力的發展:一個縱貫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29-47。
陳一平(2000)。閱讀障礙之巨細胞系統功能異常假說。中華心理學刊。40,113-140。
陳淑麗、曾世杰(1999)。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05-223。

被引用紀錄


童斐瑜(2011)。運用課程本位注音符號測量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習低成就學生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100616
簡欣瑜、劉惠美(2021)。語音異常兒童語音知覺、音韻覺識與語音產出之相關教育心理學報52(4),909-933。https://doi.org/10.6251/BEP.202106_52(4).0008
官英華(2020)。語音轉碼對臺灣大學生閱讀歷程的影響:來自眼動實驗的證據教育心理學報52(2),459-488。https://doi.org/10.6251/BEP.202012_52(2).0010
呂育甄、王瓊珠(2023)。國小識字障礙學生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英文識字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57),1-36。https://doi.org/10.53106/207455832023060057001
許芳萍(2011)。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之研究- -以高雄縣旗山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5408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