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41.202
  • 期刊

對矯正單位毒癮者個人家庭背景及心理變化的探討

摘要


毒品對人類的危害,除了導致毒癮者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外,也會造成社會的不安,甚至會影響國家的存亡,很令大家觸目驚心的「鴉片戰爭」也是使清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官方報告書中顯示,在矯正單位的收容人中雖然「煙毒犯」有降低的趨勢,可是很多偷、搶、盜及殺的個案卻與毒品有關的,整體性約有百分七十是與毒品有關的[1],所以基於【預防四兩力,治療千斤刀】的道理,我們認為如果能從「防毒」做得徹底起,就不用有【緝毒】,也不用『戒毒』,甚至於不會有後來的偷、搶、騙及殺的社會事件發生。所以我們就從各矯治單位以問卷的方式來探討毒癮者的家庭狀態、吸毒的導因、是非認知及戒毒的毅力與決心,並評估目前政府策略的成果,以及探討毒癮者對毒品所造成生、心理方面的傷害了解的程度。以目前在矯正單位的吸毒人口中,大部分皆以最具有生產力的青壯年(平均33歲)為主,其開始吸毒的年齡與心境,皆在人生中最需要父母親關心與愛心,本身最有叛逆傾向的青年(平均22歲)為多(表l),最初皆抱著好玩的心態(38.3%)與朋友共享者(36.2%)佔多數(表2),等知道錯了要戒時,卻為時已晚,愈陷愈深。其家庭背景中很多皆成長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下的兒女,有32%為單親或孤兒,尤其與母親同住者較多(表3),被發現吸毒者以警察及父母為主(表5)。當要探討其本性及是否能分辦是非時,有九成以上的毒癮者皆有決心要戒掉(表6),而且認為可戒掉,更不希望親人有吸毒的記錄(表7)。但事實卻有差距,再犯率高得難於相信。毒癮者對目前政府的政策約有三成的毒癮者認為目前的處遇不切實際,大部分的毒癮者皆認為出獄後不會在吸,但有四成的自認為在社會上是戒不掉的,有一半的毒癮者認為能否戒毒完全要看個人的毅力。毒癮者皆自己定位為病人,需要治療。 另外,各種項目在監所及戒治所的結果皆差不多,唯有在戒毒的場所中,發現在臺南分監中的毒癮者表示在矯正單位可以比在社會上較能戒毒。尤其發現在靠毅力戒毒部分,在社會上佔72%, 比在矯正單位的58%高(表9)。可見臺南戒治分監的處遇模式較有效果,此調查結果希望能提供給相關單位,做為制定政策的參考。

關鍵字

毒癮者 矯正單位 防毒 緝毒 戒毒

被引用紀錄


袁美珍(2008)。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臺北市某美沙冬門診男性藥物成癮者之共用針頭行為意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007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