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51.87
  • 期刊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快樂論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On Pleasure

摘要


亞里斯多德定義幸福為「一種靈魂遵循完滿德行之實現活動」。多數的人會同意幸福為人類行為的最終目的,但對於快樂是否為此項最終目的一項要素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在哲學史上,些許專家在討論倫理學時反對將人類對於快樂的追求視為一項合理的欲求,對此,亞里斯多德卻採相反的看法。在《尼各馬科倫理學》裡頭,隱含著一項對於快樂之分辨的判斷標準,亞里斯多德藉此區分出那些快樂是好的、那些快樂是是壞的。此項標準的建立,使得人們對於快樂的欲求具有合理性,從而由此標準所篩選出的快樂有助使我們的實現活動更為完滿。

關鍵字

本性 快樂 完滿 幸福 官能 實現活動 德行

被引用紀錄


李元嘉(2017)。正向心理學對提升數學科學習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452
金浩瑜(2014)。論語的德與尼各馬可倫理學的Arete〔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4.00083
陳麗君(2009)。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高中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900694
鄒爵丞(2009)。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快樂感及其相關因素之探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900004
許惠玲(2007)。桃園縣國小校長競值架構領導型態 對教師快樂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70018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