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59.163
  • 期刊

明末天主教與中國道德重建

Catholicism and the Moral Re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摘要


明末社會處於動蕩的變革時期,封建綱常名教已經開始動搖,但是新的價值體系還沒有建立,當時可謂一個雙重困乏的時代。整個社會陷入了「道德迷失」。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道德值的準則和依據。儒家思想雖然保留了對「天」的崇敬,但是其主要內容是一種政治倫理學說,缺少生死、鬼神等形而上的問題的討論,很少涉及宇宙本源及其終極關懷。儒學為中國提供的道德規範缺乏一種宗教信仰為其價值依據和基礎。佛教的因果報應說似乎一度為其提供了價值依據和基礎,但是因為佛教的異化和反社會性,全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道德狀況。宋明理學把中國古代崇信的的「天」與「上帝」等觀念變成了「太極」、「理」、「氣」、「道」「心」等抽象的哲學範疇,這樣雖然提高了儒學的思辨性,但是同時卻降低了其宗教的神聖性,使之比舊的儒學更難為中國道德提供價值依據。當然,這亦是當時道德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時以利瑪竇為首的耶穌會士把天主教再次傳入中國,徐光啟等中國士大夫不僅接受了西方的科學技術,也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以光啟為代表的一些士大提出以天主教「補儒易佛」,重建中國的價值體系。他們試圖以天主教的實有取代佛老的虛無,以宇宙本源的實有和真實道德價值補足儒學的欠缺,從而改觀「世道人心」,「興化致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