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37.164
  • 期刊

中華民國對非洲農技援助的開展

The Beginning of the ROC's Agricultur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with African Countries

摘要


國際間早已有「國際合作」、「技術援助」等形式的外交活動,其目的不僅僅「盡國際義務」那般單純,通常帶有戰略意義隱含其中。 中華民國自1961年底派出首支農耕隊迄今,農技援助向來為其爭取邦誼的重要手段。初期之目的,是為了保衛聯合國之「中國代表權」,以農技援助爭取脫殖民的非洲新興國家,促使其支持中華民國佔有「中國代表權」,進而阻撓中共拓展國際空間的努力;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國際地位萎縮,國際人格消滅,於中共以「繼承理論」承繼我國國祚之際,在他國進駐的技術隊,反而成了國家存在的宣示。 一個接受他國援助的國家,竟有能力援外以遂其政治目的,以一己之力爭取他國的認同與支持,便成了一個極為特殊的狀況。本文以《外交部檔案》為主,試圖釐清1960~1961年間,中華民國於規劃援外之初,與美國、非洲各國間的互動與糾葛。自中華民國與非洲各國密集接觸開始論述,探討中華民國構思爭取非洲與國的經過,與選定農技為主要工具的進程,接著述及「先鋒案」的規劃及其內容的演變,最後談及美國在這段過程裡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參考文獻


外交部亞西司編()。
王泰平主編(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二卷)1957-196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被引用紀錄


柯瑞秋(2010)。中華民國與非洲邦交國外交關係之研(1998.1-2009.5)—從小國理論及社會交換論切入〔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3216
郭金芳(2020)。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外交部檔案》體育運動案卷類的研究與解析(1950-1989年)中華體育季刊34(1),57-69。https://doi.org/10.6223/qcpe.202003_34(1).00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