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1945年之間,台灣地區的惡性物價膨脹爲何會發生?以及最後是如何結束的。 本文並不企圖從各個角度來完整解釋該一歷史事件,而是從某個角度切入問題,並採取一特定的分析架構來檢視之。具體地說,本文要以T.Sargent解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德、波四國之惡性物價膨脹的論點作爲分析架構,來檢視台灣的情況。 本文認爲光復初期台灣惡性物價膨脹之形成因素包括台灣銀行對政府部門和公營事業大量放款,以及台幣與法幣、金圓券採固定匯率所造成的大批熱錢流入台灣從事投機謀利等。雖然政府採取了幣制改革、黃金儲蓄存款、優利存款、財政改革等穩定措施,但因政經情勢使得國防預算難以削減,因而這些穩定措施都無法縮減赤字,平衡預算,所以無法眞正解決惡性物價膨脹的問題。直到美國的軍事經濟援助接彌補了大部份的國防支出,改變了決定赤字的結構,使政府能夠逐漸平衡預算,眞正實現財政體制改革,台灣的惡性物價膨脹才完全停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