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1.128
  • 期刊

The Occurrence of Monosporascus Root Rot/Vine Decline of Muskmelon in Taiwan

臺灣洋香瓜黑點根腐病之發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1994年7月自農友種苗公司屏東研究農場採集溫室栽培洋香瓜萎凋病株,觀察其根系呈水浸狀褐變枯死,細根脫落,於枯死的根上散生著許多黑色的子囊殼。在鹿草、佳里及東山等洋香瓜產區,亦陸續發現相同病害發生,發病率在27.5-58%之間。0-66%的病根上,可觀察到子囊殼。病假以自來水沖洗吸乾後,放在水瓊脂(water agar)平板上,在25 C定溫箱中,經過3日,可見菌絲長出,分離率為9.5-85.5%。在病根上,病原菌的子囊殼形,直徑300-400μm,子囊初呈棍棒狀,後呈卵形,60-80 × 40-50μm,初期子囊內有2個子囊袍子,大部只有1個能夠繼續發育,子囊袍子球形,未成熟時無色或褐色,成熟時呈黑色,直徑30-50μm。子囊壁容易消失,每個子囊殼內,含有11-61個子囊孢子。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質基(PDA)平板上,菌落的氣生菌絲少。初呈白色,後轉灰色、暗灰色,一個月後可形成黑色子囊殼,每平方公分培養基上,可形成19-25個子囊殼。依據上述特性,鑑定本菌為Monosporacus cannunballus Pollack & Uecker。以在PDA平板培養8日的菌絲體切碎後拌入滅菌土壤中,並種植洋香瓜農友香蘭品種幼苗,經過35日,有接種處理的植株全部病死亡,病根形成子囊殼,且可自病根再分離到病原菌;對照組植株則不發病。

關鍵字

洋香瓜 黑點根腐病

並列摘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