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8.216
  • 期刊

張大千早期(1920-1940)的青綠山水:傳統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興

The "Blue and Green"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Early Period (1920-1940) of Chang Dai-chien: A Revival of the Traditional "Blue and Green" Styl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摘要


張大千(1899-1983)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使用色彩最為成功的畫家之一,他晚年所發展的潑彩山水,色彩鮮豔大膽,形式或狂飆湧動,或沉潛深邃,時人皆以為受到當時席捲全球之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之影響,然而回顧他一生風格的形塑,就會發現實則他早年約1930年代左右,就已開始有系統的將中國歷史上的用色方法,一一吸收至自己的「青綠山水」中,因之他一生所繪的著色山水,放在歷史的脈絡中,既可視為一項傳統「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古,也可視為「青綠山水」在二十世紀的復興。他早期(1920-1940)的青綠山水深受石濤(1642-1707)及董其昌(1555-1636)的影響,從前者他得到線條與結構,從後者他習得用色的方法,尤其是仿古人—唐代揚昇(活動於713-741),六朝張僧繇(活動於500-550)的「沒骨」山水,也就是不見線條,只重顏色的山水。除此而外,晚清自海上畫派以來至民國,畫壇上重視色彩的風氣有增無減,張大千此時期青綠山水中的紅色山頭,很可能便是受到任伯年(1840-1896),與齊白石(1864-1957)重用硃砂及洋紅的影響。而廣泛吸收學習的他,又繼金城(1878-1926)、吳湖帆(1894-1968)之後,向唐代李思訓(651-716)及宋代王詵(1048-約1104)之青綠山水取經。所以此時張大千醒目耀眼的大紅(硃砂)與大綠(石綠)堆疊之青綠山水,反映的正是二十世紀以來,各家藉仿古人的沒骨、青綠,而提倡色彩的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清王琦輯注(1991)。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
于安瀾編(1982)。畫品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于安瀾編(1974)。畫史叢書 (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于安瀾編(1974)。畫史叢書 (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明董其昌(1982)。畫禪室隨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閱讀